旁边登记的人扯着声音喊道:“户部巡官,捐银十两!”
百姓轰然叫好!
“户部主事,捐银八两。”
“工部右丞,捐银二十两。”
“长安县令,捐银十两。”
底下百姓接连拍手,阵阵欢呼。
“户部王侍郎,捐银一百两。”
众人放声尖叫,大力拍掌。
这一声声,似乎喊在他们的心上,越喊,便越叫他们有信心。
真想将这些名字全部记住。
这就是他们大梁的骨血啊!就是大梁的表率啊!
待一众来此的官员尽数捐完,只剩下张兆旭和宋问。
张兆旭便定定看着她,看她下步动作。
宋问重新抽出扇子,拍在手心。此时风轻云淡,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宋问道:“总道商人重利轻情义。我倒还说,仗义每在屠狗辈。所谓仁义,与身份,与地位无关。我宋问,虽非长安人士,也不在庙堂之高,但今日既然张公子已经发话,我一个穷酸书生,倾其所有,一助灾民。身先士卒,万死不辞!”
众人振臂应和:“好!”
宋问抬手一压,然后大声道:“我宋问今日在此宣布,捐赠灾民,一万两白银!”
底下百姓陷入错愕之中,没能反应过来。
一万两!
一万两有多少?一万两是哪怕朝廷高官,单凭俸禄,也一辈子赚不到的钱。
一万两,照如今长安十钱每斗米价来看,就是十万斗米。宋问一人便捐了十万斗米!
满座哗然,互相求证讨论。只当自己没有听清,或是说错了话。
可是再三核对。
一万两,她方才确实说了一万两!
再看台上,这书生也没有要改口的意思。
莫非真是……一万两?
这实在是不敢想!
比他们更震惊的,确实张兆旭。
张兆旭身体一个摇晃,脸色惨白,嘴唇微张。
第一反应便是怒骂:“宋问!你竟在此大放厥词,欺骗百姓!若是做不到,还是不要开这个口!”
宋问转身看着他,轻轻一点头道:“我既然说的出,那自然是做得到的。我宋问从没有只说不做的事情。”
张兆旭实在是太小看的资产了。
不说商业街的十几间商铺,单书阁上面的茶馆,以及宋问讲课的“观学”,就盈利颇丰。宋问还将自己的酒楼给卖了,毕竟自唐霈霖出事之后,生意便一落千丈,留着无用。
宋问继续朗声道:“不仅如此,往后数年,我还要每年向朝廷捐赠一万两!”
张兆旭直接破口大骂:“你放屁!”
——————————————————————————
宝贝们对古代消费水平真的有好大好大的误解。
所谓高官厚禄,古代官员排除隐形收入,俸禄已经算高。假使以唐朝从·四品·下的官职为标准,即京兆伊,类似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为例,一年俸银五十两多一丢丢(不包括田产,仆役)。也就是说,首都市长不吃不喝不用,从二十岁工作到八十岁(虽然不可能),才能用俸禄出得起三千两。
所以张兆旭可以很骄傲的告诉大家,三千两是他们变卖家产所得,可以傲世天下!
几万两真的是……太夸张了!!整个国库全年总收入也才几千万白银,唐朝低潮期才一千多万。这是未排除朝廷支出的全部收入。用完剩的不多。
你们以为一年能赚一个国库吗……
PS。宋朝之后通货膨胀严重,尤其是元朝。不可同类比较。
第159章 必然如此
失态了。
张兆旭此言一出, 底下一片静默。众人皆仰着头, 看着二人。
张兆旭心里也明白, 立马捂住嘴。在擂台上晒了许久的太阳,才发觉额头上全是汗。
东风忽起, 遍体身汗, 不知该如何补救。偏头看向台下,心中升起一股恐慌。
后面官员见势不对, 快步向前, 替他开口道:“张公子品性率真,心急此事, 才慌不择言。我等今日相聚在此,皆是因为心忧水患一事,玩笑不得。否则, 我等也是要生气的。”
宋问道:“我自然是认真的。拿此事玩笑,宋某是这样不识大体的人吗?”
官员道:“一万两白银,还说不是玩笑?”
众臣附议点头。
张口一说就是一万两,当那是纸钱吗?
“我在商业街一共有十六间铺子, 租期十年。七个摊位,租期也是十年。此外还有一间书阁,两间茶楼,一间酒楼。”宋问算一样一样算起来道, “为了集资,酒楼的商铺我已经转卖了。书阁现由工部管理。因为造纸有功,朝廷免了我一半的税银。加上我宋家原本就在钱塘经商, 我带了不少银钱过来。如今尽数捐款,才凑齐了一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