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特工狂妻之一品夫人(421)

此次他打算,如果这徐同知手中也没什么证据的话,那他就只能先留些人在本地查访,先去处理倭寇的事情,

如果这徐同知手中有确凿的证据,他就快刀斩乱麻,将这事查清楚,然后给圣上上折子,让朝廷再派钦差来进行收尾工作即可。

虽说他还是比较信任跟着自己一起前来的众人,可还是挥手让这些人先退下了,这等比较机密的事情,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夜晚,府城的许多地都静悄悄的,可对城西的本城大户唐家来说,才是正热闹的时候,今日恰好是唐家老爷的六十正寿。

六十岁,对一个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对古代的人来说,六十也算是长寿了。

唐家是本城的大户,祖上在太祖年间,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破落户,可等到熬了宣宗年间,却不知怎么的,短短时间发了一笔横财,从此开始变的富足起来。

这唐家富足起来后,可以说为富不仁,是典型黄世仁一类的代表。

唐家的祖宅最早在一个名叫唐家庄的地方,这庄子上原本十有八九都是姓唐的人家,可自从这唐家发迹之后,就开始欺压族人,用各种手段将族人的田地弄到自己手中。

经过一二十年的折腾,唐家就成了唐家庄最大的地主,全庄有百分之八十的田地就归唐家所有。

一些老实的族人,成了这唐家的佃户,另一部分不敢受欺压的族人也反抗过,结果当地官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无法为这些人做主,最可恶的是,这唐家人还跟县城的一些地痞有关系,那些家境殷实的族人如果不卖地的话,不是被想法子构陷的走入困境,就是这些地痞们上门骚扰。

唐家族人们最终受不了的,都纷纷迁往外地。

大概是唐家祖上有人对当大地主有特别的爱好,在以后的许多年来,唐家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兼并田地,最终到了弘治帝老爹成化帝时期,唐家已经不满足只是当个地主了,他们开始涉入粮食买卖。

开始作起了粮食买卖的生意,在本地,还有临近一些府县,都有他们的许多粮店,而由于经济基础的大力提升,唐家这么多年,也在人才培养上下了大工夫,虽说在本朝没有出过三品以上的大官,可四品以下的小官真心不少。

而在本地府城,还有临近的一些府县,当地的许多小吏也是出自唐家。

总而言之,这唐家在大明朝也许不算什么,可在本地,是地地道道的地头蛇。

这唐家开了粮店之后,都是在丰年,压低粮价来收购粮食,而在饥年哄抬粮食价,高价放粮。

可这时代的老百姓们大多都太老实,只能忍声吞气,谁让他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过县城的次数都不多,更别说去别处卖粮了。

就算想去附近的府县,那里多半也是唐家的粮店,剩下的基本上也是与唐家同流合污的。

到此上任的正印官们,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习俗,到此地上任后,必须先要去唐家拜码头,如果不能让唐家满意,政令根本出不了衙门,那些需要上交的黄粮国税,根本就无法完成任务。

时间一长,虽然这些到此任官的人将唐家恨得要死,可大多数只能同流合污,唯一几个性情刚直的,不是被逼走了,就是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了。

而本地的知府在此已经将近八年时间了,算是在本地上任时间最长的一任知府,这么多年来,表面上看,治理的还可以。

可谁料去年竟然夏天竟然遇到了多年不遇的一场大水,有一个县城直接被水淹掉了。

事后,朝廷虽然派人来追究了责任,可最后的结论,说是堤坝失修的缘故,将当地的一个县令弄成了替罪羊。

不过柳折眉从锦衣卫的线报中得知,这个结论好像还有异议,甚至有消息称,那堤坝并不是修的不牢固,而是被人故意掘开的。

甚至还有人说,这里面有唐家的影子。

总之,不管怎么说,如果涉及到倒卖官粮的官司,这唐家绝对逃不开。

唐家老太爷六十岁大寿,本地所有的官吏们基本都到场了,唯一没有到场的一个有品级的,就是徐同知。

就算如此,这唐家大爷得知徐同知竟然不给自家面子,也是满脸的阴郁。甚至想着这徐同知很不识抬举,是不是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

最后还是林知府劝阻了,在林知府看来,这个徐同知虽然不知抬举,可也不是那种一根筋的,有这样一个人占着同知这个位子,总比弄走这个人,朝廷再换一个人的好。

要是来的那个人同样不识相,或者一根筋,不是自找麻烦吗?只要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陌上柳絮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