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这些人发现了没说罢了,现在吴双敢说出来,那必是有十分的把握与证据的,若是单看这二人的证词,可信度可是不大的,凭着世人的怀疑,蓝青凌的世子之位还能说下便下去了?那皇家宗亲记入祖册岂不就成了儿戏了吗,什么时候哪个人怀疑一下这个皇子不是皇上儿子,那个公主子是嫔妃跟人生的,你就将人皇室血统给抹去了,可不要太可笑了!
而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话又实实在在在颤打着皇上呢,丁紫如此疯癫将话全说尽了,若是一会吴双再拿出什么证据来,若是全证便罢,若是能让丁紫他们找到一丝一豪的漏洞的话,那定是定了这慕后之人陷阱之说。
再者说了,若你没在安王府放探子,又怎么能掌握当年的许多证据呢,若是一会吴双拿出的证据越是严密,就越说明皇上心机深沉,容不得为自己效犬马之劳多年的哥哥,今天皇上虽然以防万一招来的都是皇室中人,可这里还有宫女侍卫呢,你能将人都杀了灭口?
这些人都不是傻的,为了保证难保不说出什么,当然了就是办了蓝青凌又如何呢,你还能动了安王爷了?安王爷手握重兵,如果皇上能这么轻易收回兵权,他不早做了,还用的着做这些上不得台面恶心吧啦的毒计吗,皇上不过就是想不知不觉的打垮安王府一切支柱,顺其自然收兵权。
但安王爷若是失了儿子,一个郁粹的喝点小酒,不知不觉的将自己郁闷说出来,再暗指个皇上有意要杀他这个立下汗血的忠臣,逼安王府上绝路,皇上这名声可是烂臭的可以了。
这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名声可不就是如此吗,这名声能捧高你,也能压贬你,不论是谁都不例外,历朝哪个没有名君与昏晕,这些当皇帝的哪个不想名垂古。
什么皇上刚上位时,兄长为其鞠躬尽退,最后无利用价值便想收兵权,暗中迫害亲兄长,而且侮辱亲侄子,等等这样的言论,皇上哪个敢应下的,不但不敢应下,他们还会极力的抚平世人对他的恶劣印象,那是万万不会承认的事。
而且再往深了想,也是最最严重的后果,你一直狼子野心的想至自己兄长于死地,妄故兄弟之情,早早往安王府放探子,不但扰乱安王府的和平,还想恶意中伤,害死兄长之子,收安王爷的保命符,若是些个不服气的,保不准就被逼迫造反了。到时候安王爷只是罗列出皇上所行所状,便是这些皇上做的严密,安王爷没有确凿的地证据,但是人言可畏,有些事根本不需要什么证据,就能传扬的天下皆知。
安王爷在百姓心中威望又高,而且守着大辽边境,当初皇上还曾经在宁王回京的时候受到行刺,虽然明知道当时只是一个阴谋,若是真的呢,或者到时候安王爷与大辽勾结,起兵造反,结果刮分大齐呢?他这个大齐皇上还想怎么坐稳这个皇位,天天为了打架的事都足以让他心力交瘁,若是最后再让安王打下这个江山,别管人家是怎么得来的,你也不过就是个死!
当初先皇之所以将皇位交给皇上,根本不是出于喜欢皇上,当初在朝中声势最高的两人就是安王爷与先皇最宠爱的宁王,皇上当时根本是经常被遗忘的存在,虽然他才学等各方面都不弱,但是却是最不可能成为皇上的一个,偏偏当初先皇便将皇位给了皇上,用意也不过是利用罢了。
皇上养在太后名下,太后手上有嫡长子安王爷,下面有得宠的宁王,其二人哪一个登基,大齐必要乱上一回,倒是现在的皇上登基后,不会马上行动什么,但是先皇也没想到太后至今未有什么动作。说起来先后的计谋倒也不俗,他本意是想借此引起皇上与安王爷为了皇位内斗,到时候宁王也好坐收渔人之力,先皇此计正是为了宁王在打算。
不过太后没有上当,安王当这个第一亲王也很安份,反倒是将宁王逼去了边关,当然先皇当年留了许多精卫给宁王,不然当时年幼的宁王能活着回京吗。
虽然事隔多年,但是先皇想的还真的发生了,不过不是出于太后与安王的不甘,而是皇上越发渐长的野心,身坐高位太久了,但是却并未掌了实权,反倒是大权外落,皇上虽算不上傀儡皇帝,可是时常想起足够令他郁闷难消的了,所以他不停的在筹划着。
然而若是直接应了先皇的打算,皇上最后不但落不到任何好,这天下不是安王便是最后宁王的,皇上如何敢冒这个险呢。他真这么大胆,也不会采用这么迂回的法子了!
皇上脸上表情异常难看,他手里一堆可能定了蓝青凌并非世子罪名的证据,现在竟然被丁紫装疯卖傻的行为直接搅了,竟然全都砸在手中出不去,吴双当场告御状就成了一个笑话,皇上脸上绷的紧紧,就跟块石头似的,眼中有着愤怒在燃烧,却是许久没有散发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