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若是有人见到只当我兄弟情深,半夜亦不放心你,还要过来瞧瞧,还能说些什么。”胤禛将方才放在桌上的那物双手捧过来,允禩这才看清是一包点心。
“虽比不上宫里头的精致,也别有一番滋味。你白日里也没进什么东西,恐怕醒来饿了。”
“……”允禩看着胤禛,没有说话,也没有动作。
胤禛有点无措。“我命侍卫将糕点买来,只说赐给弘历的。这一路拿来也没人撞见,下人不会嚼舌头……”
允禩用一辈子的时间弄明白了一件事:和胤禛认真是他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TJ小钳子其实不是很好玩,我写得也不好......要是让大家花钱买感觉不值,所以我就把小钳子的番外写在这里啦~
“皇上,朱大人求见。”
乾隆不耐烦地皱起眉:“朕乏了。”
这便是不欲见的意思。“是。”太监会意,刚要出去将朱大人挡回去。
“等等。”乾隆开口叫住了太监。“高无庸,你去,将他召进来吧。”
“是,奴才省得。”
皇上倘若不欲召见大臣,本也不必如此慎重的,只是朱大人乃是南书房重臣,乾隆不好怠慢。
本来在南书房中办差的大臣虽协助帝王处理政务,但官职不高,有实权却无名分,也是为了防这些可拟奏折的臣子心大了,做出些事端。有权无名,若是皇上不喜一道圣旨便将人逐出去,自然并无掣肘之忧。
胤禛早年之勤政便是圣祖康熙亦比不上的,尤其是开始推行新政时期,每晚批阅奏折到三更,新政渐渐步入正轨,胤禛便将南书房诸位大臣封为一品大员,而后渐渐所有的折子都是先发到南书房,再送到皇上案上。这样一来,南书房诸大臣其权可比宰相。
乾隆初登基之时,颇觉南书房掣肘。但南书房中不是位高权重、胤禛礼遇有加的老臣,就是曾经乾隆的夫子。乾隆再觉不便也无可奈何,他可不愿在青史上留下一笔——乾隆帝恣意妄为。后来也渐觉有南书房不必披星戴月批阅奏折,倒也轻松。这并未改变乾隆收权的决心,但有一事令他对南书房彻底改观。
乾隆登基之时曾说过,在位不超过圣祖康熙帝。而可惜他子嗣不丰,细细观察挑选了一番,竟皆是资质平平。但有南书房协助处理政务,便是皇帝不谙政事也无妨。亦不必忧心新皇耽于享乐不愿处理朝政。
“臣给皇上请安。”
乾隆一抬手:“平身。”
“启禀皇上,英吉利舰队再次南下。”
乾隆疲惫地扶额,一摆手,高无庸连忙接过奏折。胤禛唯一未交给南书房的便是军权。一应战报还是直接呈给皇上。
朱大人见乾隆乏了,识趣地告退。乾隆取过奏折随手翻了翻。
几十年前朝中文武大臣都自觉大清乃是泱泱大国,未将外夷放在眼中。胤禛表面上未发一言,暗中派专人处理洋务,打探英吉利等国近来动态。几年之后,一日早朝忽命允祥当众宣读英吉利、法兰西等国近年来舰队所征服的领土。举朝哗然,不意英吉利等国竟是如此野心勃勃,势力却极为可观。从此洋务部由暗转明。一年后,出海至英吉利经商之大清商人与当地人发生摩擦。恰巧西北烽烟又起,胤禛派出八旗铁骑。因连年整顿八旗,不少腐化的八旗子弟被开除旗籍。胤禛见八旗人数不够,首次征召了一些汉人组成了一只军队。
这与祖制不合。多少满族老臣、宗室皇亲苦苦劝谏,胤禛下旨谁若不服便披挂上阵,倘若补得齐军队的缺,便不征汉人入伍。朝中反对之声登时消了大半。
乾隆盯着跳动的烛火,思绪渐渐飘远。
弘历跪在胤禛面前,重重叩首,额头磕在青砖上,发出碰碰的脆响:“此事于祖制不合。求皇父三思。”
“嗯。”胤禛点点头。“此事确乎不合祖制。”
弘历心里一喜,眼巴巴等了半天胤禛也没再开口。然后呢?就这么完了?“皇父……”
“与祖制不合之事可是多得很。先帝将辅政王之权尽收手中,可与祖制相合?命人整理西洋之学可与祖制相合?为何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弘历咽了口唾沫,胤禛平日寡言,没想到真说起理来却如此伶牙俐齿,让人无可辩驳。但他又不能退缩,只得又重复了一遍:“求皇父三思。”
胤禛叹了口气。“朕意已决。你回去吧。再过五十年,你且看我大清,便知朕之深意。”
弘历诧异地抬起头,正撞上胤禛深深望着他的黑瞳,瞳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不能拒绝。弘历在那双黑瞳的凝视下,咽回了嘴边的话,默默叩首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