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弟弟日渐健康强壮,他每次去范府都见他活力四射的乱爬乱翻,他心灵也够强大,齐修远早被齐家的精神折磨崩溃,长歪了。
祝家不是不想把两个孩子接到祝家抚养,但齐丰才是他们的父亲,当初那个乳娘又是祝氏留下的人,就算他们知道那人是吴氏指使的,但在齐修远已将人杀了的前提下,他们也拿不出确实的证据,能把齐浩然放在夏氏那里抚养已经是他们和齐家博弈的最好结果了。
所以祝家只能从侧面关心齐修远,隔三差五的叫人给齐修远送东西,让夏氏时不时的将人叫到范府关照一二。
直到齐修远八岁,他察觉到父亲压制他的想法,这才毅然弃文从武,写信给祝青,让祝青给他请一个武学师傅。
之后,齐修远就不再去读书,而是专心跟武学师傅习武,最后还是祝家看不过,又给他请了一个秀才教导他,这才没变成完全的武夫。
这些纠葛齐浩然并不知道,他当时年纪太小,懂事又晚,也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遭受过虐待的原因,范子衿三岁能识千字,同样三岁的他全连话都还说不全,齐修远三岁的时候也能识百字了呀。
等到齐浩然再长大一点,看着他虽然面上生气,却一直努力想要父亲认同,齐修远就更舍不得告诉他那些事情了。
因此,齐修远对齐家的恨意,除了祝家两位舅舅和夏氏外,只怕没人知道了。
他恨齐丰,但齐丰已死,他恨吴氏,吴氏却还活着。
而他现在握有无上的权利,他还有许许多多的时间去报复她,去回敬当年她对他母亲,对他,对弟弟所做的事。
看着下面争执在一起的齐浩然和老翰林,齐修远无比的庆幸当年阻止祝家写认同书,因为这,让吴氏即使上了族谱,也依然名不正言不顺。
齐修远眼睛里闪过寒意,挥手打断两人的争执,扭头对吏部尚书道:“前朝的文书案卷可都还留着?”
吏部尚书明白过来,躬身道:“回皇上,都留着,可查。”
“那就去查,”皇帝漫不经心道:“诸卿若有不明白的,可到齐府问话吴氏,”说着随手点了几个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再点了两个翰林,共四个人前往齐府,道:“你们去问问吴氏,她是妻是妾,有何凭证,都拿来给朕瞧瞧。”
齐修远笑道:“当年先母过世,朕年纪还小,许多事情都记不得了,但却记得祝家舅舅一再声明,吴氏是妾非妻,朕也想看看祝家当年到底写没写下认同书。”
这话一出,等同将吴氏剥光晒在太阳底下,也是齐修远第一次口头上表示对吴氏的怀疑和厌恶。
老翰林心一颤,他知道,事情在往坏的一面发展,皇帝点的两个翰林中就有他一个,他有些后悔起来,本想借吴氏母子的势再往上走一走,在致仕前混个四品官当当,可现在看来,他似乎走错了一条路。
因为皇帝要等四人的回话,早朝就延迟了。
早朝一向很早,都是天未亮就开始,大家都只是简单的填补肚子就来,此时不免饥肠辘辘。
齐修远见了就让御书房送一些点心到偏殿,让众臣可以先休息一会儿。
大家不免感谢皇恩浩荡。
齐修远却直接对齐浩然招手,道:“浩然,跟我来。”
大家没想到齐修远对齐浩然如此宠爱,竟然不是让内侍传人,而是直接叫到后面去,耳尖的人更是注意到齐修远对齐浩然用的是“我”而非“朕”,纷纷感叹齐浩然的恩宠。
相比之下,同是皇帝的弟弟,却至今没有分封的齐少盛齐少泰就显得太不被重视了。
齐浩然跟着齐修远一进入后殿就不再掩藏情绪,满脸怒色的道:“那老翰林明显是被吴氏收买了,他们现在就敢插手朝堂,以后还了得?大哥,决不能如此姑息他们。”
齐修远就笑道:“行了,经此一事,他们就算是想要插手朝堂,也不会有人听他们驱使了。你以为我为何将此事一压再压?为的就是打下他们的气焰,吴氏是最没资格对大齐指手画脚的人。”说到这儿,齐修远面色不由一寒。
这段时间,吴氏母子太过得意忘形了。
大家都知道齐浩然和吴氏母子关系不和,也知道齐修远与其父不太和,却不知道齐修远到底和吴氏母子怎样。
因为齐修远离京太久了,除了关心他的人,谁会记得他十四岁之前和继母兄弟关系如何?
齐修远和齐丰关系不好,不也为了老爹造反(虽然大家心中都不怎么相信)?
而且,齐修远就算是不喜欢继母,那齐少盛和齐少泰也是他的同父弟弟,有血缘至亲,这是齐家的天下,那两人就是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