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心中一凛,纷纷低下头去。
顾景云重重的放下茶杯,沉着脸道:“这几日你们闭门读书吧,那些应酬等你们过了殿试有的是时间。那时候状元楼的酒菜会更好,护国寺的风光也会更美。”
看着分不清轻重的几个学生,顾景云烦心的挥手道:“下去吧!”
十人半个字不敢吐,半生不敢吭的躬身退下,等出了世安院九人才吐出一口气,纷纷拉着赵宁道:“顾先生越发威严了,你****与他住在一起可怎么受得了?”
赵宁对九人翻了一个白眼,他会告诉他们他和顾景云亦师亦友,除了在学习上要求严格些,其余时候他都很放纵他吗?
赵宁将九人送出大门,挥手道:“未来半个月内在下也要闭门读书了,殿试上见吧。”
“这却不可能,我等若有疑问还是得来请教顾先生,到时候可免不了要见面。”
而没考中的四人更是道:“我们也要闭门默写答卷,最多不过五日就会上门,所以只怕等不到你们殿试时就要见面了,赵兄可不要嫌弃啊。”
赵宁则一脸嫌弃的看着他们道:“我嫌弃你们就能不来吗?”
“切!”还残留的失落及小心翼翼荡然消失,十人相视一眼皆不由释然的一笑,纷纷拱手和赵宁作别。
赵宁笑着将他们送到巷口,这才转身回去。
顾景云正在书房里等他,见他来便将一沓邸报递给他,“这是我选出来的邸报,上面打了圈的看一遍,打了三角形的自己写篇策论交给我。”
赵宁微微张大了嘴巴,呆呆的抱了满怀的邸报。
☆、504.第504章 趋之若鹜
殿试的题目一般都不会很难,大部分是一到两道策论,大多是问国策。若题目大,则只设一道,若题目小,则会从不同方面设两道策论题。
毕竟只考半天,时间有限,题量不会多。
因为都是问国策,或民生或经济或军事,总之都是与时事相关的,所以顾景云给赵宁的邸报都是从这两年里挑出来的。
别看多,一张邸报上最多被标记了两项内容,大多都只标记了一项,所以要看完并不难,以他现在的阅读速度五六天大概就能过一遍了。
而被打了三角形的也就只有三篇文章而已,这意味着他要写三篇策论。
赵宁刚浮躁起来的心又安定了下来,老老实实的闭门读书。
而在殿试之前,京城的各大书院纷纷开学招生了,而京城又热闹了一遍。
落榜的要么选择留在京城,要么选择离开京城。
离开的且不说,留在这里的除了找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举人外,很大一部分是可以不事生产的认真读书的,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进入各大书院读书。
当然,都是举人了,他们自然不会选择小书院,因此可供他们选择的只有长枫,清溪和松山三大书院了。
入学是要考试的,但因为松山书院和清溪书院的考试日期都设在了同一天,所以想要入这两个书院的举人们都要选择其中一个报名,彻底绝了他们先选这个考,不中再考第二个的后路。
因此选书院成了他们的第一个重要选择,而各大书院历年来的科举录取率则成为他们的参考资料。
正好会试刚放榜,大家自然会比照着今年的成绩来选书院,从总名额来看自然还是松山书院略胜一筹,然而清溪书院却有一个杀手锏。
招生报名刚刚开始,清溪书院除了在门口竖立一块记载了考中学生名字的石碑外,旁边还挂着一道横幅——庆祝本院顾景云先生所带的桂五班会试录取率达到六成!
简单而直白,直白得让人眼冒绿光。
六成啊,一个班级的录取率达到三成就已经让人趋之若鹜,何况六成?
就算知道自己可能进不去顾景云的班级,大家依然忍不住冲着清溪书院跑去。
真的好想给顾景云当学生怎么办?
普通学子只能巴巴的通过入学考试以求能够被顾景云选中,有门路的人却在积极的想要得到顾景云的一句准话。
顾景云在翰林院的同僚,书院的同事,秦顾两家的亲朋,就连彭育都被人找上了,原因是他爹跟秦信芳是同门师兄弟,而他自己还是太子伴读,也算是顾景云的学生。
彭育:……
太子闻言哈哈大笑起来,拍着彭育的肩膀道:“那你可应承了?”
彭育哼道:“我才不应呢,我跟他又不熟,平白无故的去求他多没脸,而且他又不会答应,我为何明知如此还把自己的脸丢在地上踩?”
“你呀,你呀,”太子摇头笑道:“先生他也没招惹过你,还与我们有救命之恩,你怎么就总是与他不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