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明朝小康之家(17)

李蓉芳不喜欢穆斯林,因为穆斯林不能吃猪肉。现在已经到了九月底,开斋节也快结束了。

“阿土伯,那两个阿拉伯人什么时候走啊?”李蓉芳问道。

阿土伯笑呵呵道:“不知道了,他们住在林家,至少要等开斋节过了再走吧。”

“哪个林家啊?不是丁家吗?”阿母奇道,“陈埭丁氏不是最大的回族宗室吗?”

李蓉芳竖起耳朵听。

阿土伯抽了口旱烟道:“是啊,可是没什么人会讲阿拉伯语了,林启芳老爷家的二儿子,林载政你知道吧,就他阿拉伯语说得好些。”

阿母听到这里,回头看了李蓉芳一眼,李蓉芳急忙抬头望天,装作什么都没听到。

“林载政的曾祖母一辈也是陈埭出来的,像你们南门那边的白斋老爷,他家原来不也是回教徒。所以都差不离。”阿土伯笑呵呵地说。

从泉州市区到青阳,距离大约是十几公里,在后世的话,做公交车四五块钱直达,半小时到。但在当时……他们坐着牛车,从中午晃到了黄昏……

比较占便宜的就是阿土伯没收他们钱,阿母要给,阿土伯笑着摆摆手,说顺路收什么钱,还多谢她们陪他闲嗑。你看这劳动人民觉悟多高啊!

李蓉芳热泪盈眶,“阿母,人家不要,钱给我吧……”

手上挨了一下,李蓉芳委屈万分地收了回来。

大伯是个种蛏的,别看是“种”,其实蛏是海鲜的一种,大伯的职业性质和阿土伯差不多。蛏和海蛎感觉相似,不过比海蛎长一点,把蛏苗种在海边沙地里,到秋天就能收获肥美的大蛏了。听上去怪怪的,不过蛏确实是一种动物,不是植物。

大伯家比李蓉芳家有钱,住的是有进有出的宅子,阿公阿嫲不喜欢搬家,还住在古厝,和大伯家只隔了一条巷子距离,有什么事喊一声也就听到了。

李蓉芳的阿爸看不起大伯,觉得他没文化。大伯也看不起这个弟弟,觉得他就一穷书生。感情说不上好,但也不算差。反正挺奇怪一现象,小时候再好的兄弟姐妹,长大了难免都会生出隔阂。李蓉芳想到自己和阿弟以后可能也会变成这样,不禁忧从中来。

阿母敲了敲木门,大声喊:“安人,开门啊,我是婉芬。”(晋江人其实不这么叫,叫婆婆也是叫阿母,不过为了区分,采用歌仔戏里的叫法。)

婉芬是阿母的名字。

里面传来诶的一声,然后便听到咚咚咚的脚步声,李蓉芳心想,阿嫲老壮实了。

开门的果然是阿嫲,脸色红润喜洋洋,看到李蓉芳就眉开眼笑,一把把她搂进怀里,心肝宝贝地叫。

李蓉芳差点喘不过气来,挣扎着求救。

阿公蹲在门口,手上捧了个海碗正在吃晚饭,看到李蓉芳过来,笑得眯起眼睛,招了招他那后现代的手:“阿芳过来,让阿公看看,又长高了哦!”

李蓉芳现在十三岁,自我感觉应该有一米五八了,还有成长空间,所以她对自己的身高很满意。长太高有什么用,天塌下来还要顶着,做衣服还浪费布料!

阿嫲领着两人进去,一拍大腿,叫道:“哎哟,不早讲要来,都没煮你们的饭!阿芳要吃什么,阿嫲给你煮!”

李蓉芳笑得弯起眼睛:“打卤面!”

“这个简单。”阿嫲说着就进厨房,李蓉芳也跟了进去,阿母就在院子里跟阿公说她要住下的事。

打卤面,重点就在一个打字,手打出来的卤面那叫一个好劲道,越煮越润,不像后世机器加工的,一煮就烂,味道又差。

这年头没有机器,什么都是纯手工,味道才叫地道。阿嫲几十年的厨艺,一碗打卤面做的都比别人家的好吃。下了面,等面熟之后再加上佐料,瘦猪肉、鸡蛋、香菇、虾米都放了点,他们家还有一品的蚵干,再洒几粒,味道就更香了。

李蓉芳蹲在灶台边上看得口水直流,阿嫲笑呵呵地说了一句:“馋猫!”

李蓉芳奉承道:“阿嫲做的香嘛,阿母做的我就不馋!”

好死不死阿母这时候走了进来,听到这话就笑了:“死丫头就会当着人说好话,背后说坏话。”

李蓉芳吐吐舌头,躲到阿嫲身后。“阿嫲,面熟了吗,我肚子饿了!”

阿嫲又用煎匙搅拌了几下,放了香油,色香味俱全的卤面就出炉了!

李蓉芳用大海碗乘了一碗,跑到院子里放石桌上吃。阿公吃饱之后开始慢悠悠地抽旱烟,李蓉芳对他说道:“阿公,你要吃卤面不?”

阿公笑着摇摇头:“我吃饱了,你慢慢吃。”

像这种自己吃饭不忘问长辈要不要吃的孩子多惹人疼啊。

阿母也在一边坐下吃面,一边吃一边跟阿嫲话仙(聊天),说到大伯家的大儿子李成敬也到了成亲的年纪,正在到处相媳妇。二女儿李蓉薇比李蓉芳大一岁,过了年也就及笄了,也是时候找对象了。三女儿李蓉欣和李成斌一样是八岁,有点傻头傻脑的样子。

上一篇:丧尸养成计划 下一篇:陛下很萌别黑他

随宇而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