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清和(453)



除了鞑靼和女真,零星有回回和其他番邦商人出现在互市中,手中拿着从城门处取得的腰牌,行走在摊位间,挑选货物,询问价格。

朱高燧同大宁镇守刘真商议之后,采纳孟清和的建议,设立了专门的收税司,凡是在互市中交易的,无论是谁,都要交税。

大臣收税需要请示天子意见,天子不批只能按下。

朱高燧没有这个顾虑,按照兴宁伯所言,明朝商人小贩赶集摆个摊位还要交上两三文,外人到明朝的地界做生意,无论如何,交易所得税,摊位费,卫生管理费,等等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看过孟清和列出的单子,朱高燧如醍醐灌顶,猛拍大腿。

单子上的条目,林林种种加起来够得上一部市场管理条例。

同兴宁伯递来的单子相比,自己之前定下的试行之法简直该揉成团,丢进火盆烧掉。

偶然机会之下,这份单子的抄录本落在了北京户部尚书郁新的手里。郁司徒看过之后,惋惜道:“以兴宁伯之才,不到户部任职着实是可惜了。”

能得郁司徒这句评语委实不易,孟清和事后得知,不免惊讶。

不是说文臣都不待见他?原来并非如此。

不管朱高煦和朱高燧多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工作,老爹命令下达,都必须立刻收拾行礼,回南京庆贺徐皇后的生日。

朱高燧先行一步,临走前不忘将自己从互市淘换来的好东西分出一半,派人带给朱高煦,添入送给徐皇后的寿礼礼单。

亲娘的礼物有了,给老爹的礼物是不是也该备好?

无奈兄弟俩一时疏忽,全都忘记了这茬。毕竟过生日的是娘亲,不是老爹。

对儿子的差别待遇,永乐帝会作何反应,只有等兄弟俩回京之后才能得知。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燧的礼物中备有两艘福船模型,即使是缩小版,船身也足有一米见奇。

自孟清和同他讲过海外异邦的故事,朱高燧就时刻惦记着那片神奇的土地,朱棣下令造海船,他更是比谁都积极。

在同孟清和,朱高煦的通信中,朱高燧也时常提及此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想出海的意愿。

朱高煦对此不置可否,但在回信中,也不免对海外的世界产生了几许向往。

孟清和则在想,如果郑和的船队里多出一个朱高燧,船队的路线或许会做出不小的改变。

郑和出海,只为完成皇帝命令。

朱高燧则不然,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孙子,永乐帝的儿子,开疆拓土,扬大明国威已是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若是再加上一个朱高煦,或许美洲那片广袤的土地就没哥伦布什么事了。

孟清和四十五度角望天,霸气侧漏,横跨大洲,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好吧,他苏了。

穿越此等神奇的事都能发生,苏一把,也能说得过去吧?

永乐二年三月甲辰,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奉召还京。

朱高煦的队伍途经北京,特地派人给沈瑄和孟清和送去两份厚礼。去人回报,兴宁伯已动身前往大宁,礼物交给了定远侯,朱高煦点头,没有停留,下令队伍继续前进,务必在徐皇后千秋节前抵京。

做这件事时,朱高煦没有刻意避开白彦回。

他与孟清和做笔友的事,老爹知道,宣府和广宁开原能有今日,兴宁伯同样功不可没。

道衍讲给孟清和的道理,同样被透露给了朱高煦。与其藏着掖着,不如一切摊开。

何况,有无孔不入,爱好趴房梁的锦衣卫,在老爹跟前,一切秘密都不再是秘密。

收到朱高煦的礼物,孟清和已在大宁城。

大宁的练兵和屯田都有专人负责,春耕正有条不紊的展开,集市扩大了估摸,城内开起了数家客栈,路旁多出了许多卖吃食的摊位。

按照都事呈报,许多到开原和广宁互市交易的草原部落都会途径大宁。大批的人流涌入,客栈和饭馆自然应运而生。

食物不图精致,只重分量和味道。尤其是军汉拳头大的馒头,两和面的饼子,大块的烤肉,还有能长期保存的咸肉最受欢迎。

许多以马匹交易的小部落,在大宁遇上合适的买家,当场便会交易。上马,中马,下马,可换茶,钞或绢布,各有定额,多者钞千贯,少者只绢布一匹。

从军到民,从农到商,大宁城里几乎找不出一个闲汉。

孟清和回到大宁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今年的屯田和练兵事宜,然后按照名单逐个认人。遇上差事分派不当的,偶尔提点几句。几番下来,不说马上同下属打成一片,至少要让这些新人知道,自己这个大宁镇守不是摆设。
上一篇:汉侯 下一篇:今朝有喜

来自远方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