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瑶也不清楚,“试试吧。兴许真能赚钱。”
她们在交谈时,钱满仓又带着仆从过来找她们,一过来,看到有凉粉,小胖手一挥,让她做五份,他要带回家给爹娘和阿奶吃。
张希瑶熟练切凉粉,张婆子负责捣蒜,两人配合默契,没一会儿就将五份凉粉拌好。
“这碗要带回来的。”
钱满仓直接道,“这碗我买了。”
张希瑶笑眯眯应了,问他还要不要制冰方子。
钱满仓想要,他有点不好意思,“我爹娘不让我吃冰的。”
言下之意,他之前孟浪了,不敢告诉家里。所以就不买方子了。
张希瑶有点失望自己没钱可赚。可是仔细一想,凭着钱家的势力,要是真把方子卖了,以后她要是去汴京做生意,岂不是竞争不过对方?她心情就好了些。
钱满仓带着仆从捧着凉粉往回走。临走的时候,还特地买了一根冰棍小口小口吃着。
张婆子刚刚也听出来了,“这个就是买你方子的人家?”
“对!臭豆腐的方子就是卖给他家的。”张希瑶看太阳升上来,斜对面的宋氏饮子铺也开了门。
隔壁卖桂花糕的阿婆就跟张希瑶说,昨天他们家饮子铺生意特别好。也会做冰棍,而且花样更多。
张婆子叹气,“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咱们别在这儿卖了。”
张希瑶点头,两人推着板车去坊里叫卖。凉粉在坊里卖得更好。因为大夏天,许多人并不愿在太阳底下吃凉粉。可是在自己家就不一样了。找块大树乘凉,边吃边唠嗑,有种别样的享受。
今天凉粉多一倍,但是又送了10斤给饭馆,所以只比昨天晚半个时辰卖完。卖完凉粉,他们就去东市叫卖。
因为张希瑶想去东市看看张老头有没有买到磨盘和毛驴。
于是她们又在东市交了五文摊位费。
这边来买菜的人比较多,大户人家是采买,更多的是平民百姓,看到冰棍,一个个都惊为天人。一问价格,全都望而却步。
张婆子叹气,“咱们的摊位费算是白交了。”
张希瑶四下看了看,这边卖的蔬菜种类并不多,有:豆角、青菜、萝卜、黄瓜等等,全是当季的蔬菜。
看完摊位,她又开始找人,却始终没看到张老头的身影。估计他不在这边。
就在这时,刚刚收摊位费的人过来,要买两根冰棍。
张婆子现在不用张希瑶开口,自己就能熟练操作,没一会儿就将两根冰棍做好。
恰在此时,有一大帮军汉过来,只有自身条件好的军汉才会去福华街吃饭,更多的底层军汉都是到东市买点蔬果解馋。当然更多的军汉会将钱送给花娘。
看到管摊位的人手里拿着冰咬得嘎嘣脆,一看就清凉解暑,他们也凑过来。
这么多人,一人一根,张婆子喜得眉开眼笑,手上动作都比刚刚快了几分。
第27章
等军爷买完, 也有小摊费过来买一根尝尝鲜。
没一会儿就卖出七八十根。张老头经过这边,看到她们在这儿,也过来帮忙。
等客人渐渐散了, 张婆子问张老头,“磨盘买了吗?”
张老头摇头, 现在买太早了, 他得等集市散得差不多再买,到那时最后一单生意, 也能比较便宜。
张婆子问张老头,“多少钱?”
“不便宜。二贯340文。”
这时候的磨盘都是人工凿的,许多工人凿一个月才能凿一个磨盘。精雕细琢, 没点手艺,根本做不来。价格就不可能便宜。
张婆子追问,“毛驴呢?”
张老头显然已经打探清楚了,“小毛驴六贯, 成年的毛驴差不多要七八贯。咱们买头小毛驴就行。一天干五六个时辰也就差不多了。”
价格不算太贵, 张婆子觉得添点钱买头牛也行。
张婆子问, “牛多少钱?”
“小牛犊要九贯多一点, 刚成年的牛十贯、十一贯都有。”张老头知道她也想买牛, 但这事急不得,“慢慢来吧。”
张婆子不再追问。
在这边待了一会儿,没什么客人光顾,张婆子和张希瑶就去镇外冰窖添冰块,再去坊里叫卖。
一直到下午三四点, 她们再去镇外添冰块, 正好看到张大伯和张二伯在镇子的路口叫卖。
“你们今天速度挺快啊?凉粉全卖完了?”张希瑶迎上去。
“对!卖完了。”张二伯笑呵呵开口,“你们呢?”
“我们卖得也不错。”张希瑶打算叫卖最后一趟就回家, 走的时候告诉张大伯,“去东市找阿爷,他肯定在那边蹲着呢。”
张大伯应了。
张希瑶和张婆子又去了昨天的私塾叫卖,没一会儿就有不少人过来买冰棍。
一路走一路叫卖,到了东市,正好看到张大伯和张二伯将磨盘搬上板车,张老头正在跟卖毛驴的人商谈价格。
张希瑶也不着急,就站在边上等着。
两人你来我往半天,最终才将价格敲定。一头小毛驴六贯,给便宜了二十文。从早上磨到傍晚。
买完毛驴还得去交税,毛驴倒是不用像牛□□,但是这边牲□□易就得交税。除了交给官府的税,还有牙契税。两样加起来12%。
牵着小毛驴往回走,张老头时不时给小毛驴顺毛,“瞧瞧它的皮毛发亮,多健康啊。”
张希瑶不太理解古代添个牲畜就等于添丁进口的心情,她小时候就已经进入机械时代。哪怕山上的地都有专门的拖拉机帮忙耕地。
毛驴还只是拉磨,不能耕地。
张二伯想过来摸一把,“等它长大了,咱们可以给它套上绳子,这样咱们就省得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