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的大秦要亡了!+番外(399)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偏偏一个楚王是皇帝信臣,一个汉王太后是太子妃母亲,一个吴臣管辖的是百越杂居的黔首, 哪一个都不好轻动。

往常只是为皇帝想一想,都觉得艰难;如今虽然楚王韩信与淮南王吴臣死了,但是他们的诸侯国还在, 子孙也在,嫡长继承之后,公然又是一个小朝廷。

直到推恩令的主张被提出来,咸阳众臣才松了口气。

胡亥让夏临渊第一个提出推恩令,而后他来采纳。

圣旨下放,曰“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从前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比如吴臣从父亲吴芮手中接过了淮南王的位子,并且拥有了吴芮原本全部的管辖区。原本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诸侯王土地,改成诸侯王的儿子们都能继承各自的封地,只是多了几个字,实际内容却变化巨大。

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诸侯国的势力便被不断削减了。此法固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却会得到其他嫡子的支持。

因而此法不仅委婉有效,且对皇帝的名声也很有利。

胡亥将才方案交给冯劫,让他与手下的人商量细则。最终制定的细则,乃是将诸侯所管辖的区域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除了长子之外,其他嫡子也都能享受封地和财政税收,但其境内政务归中央统一管理。同时朝廷特设钦差大臣前往监督寻访。

从前诸侯国独立于郡县制之外,不受中央管辖。如今分裂后的列侯,地方只有几个县大,便会重新归入郡县制,受所在郡的管辖——也就重新纳回了咸阳的政务统治之下。

可以说推恩令的威力与优势,被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出来。

政令颁布后,虽然众人皆知上意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却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恩旨——除了对仅有的几个原定继承人来说。

淮南王与楚王的继承人都还年幼,汉王尚年轻,这道政令并没有受到什么抵抗,算是平稳得推行下去了。

唯有汉王太后吕雉心生寒意,这才察觉韩信一倒,吴臣再去,以诸侯国的身份来说,汉地已是孤掌难鸣。

然而想到在咸阳宫中的太子妃女儿与皇太孙外孙,她又觉得反抗这道政令并不理智,也不划算。

况且儿子刘盈还年轻,等到下一任汉王之时,她该是早已入土为安了——也就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诸侯国的问题一解决,大一统天下再没有什么阻碍。

余下的便是细细调理政务,使得大秦长治久安。

胡亥召集冯劫、李由等重臣闭门商讨,才定下了“休养生息,长治久安”的政策基调,就有一桩大案轰动了咸阳。

咸阳近郊青年游侠王一猛,趁冬令雨夜潜入隔壁家,屠杀邻家父亲与三个儿子。手段残忍,影响极坏。

王一猛被缉拿之后,吐露旧事。

原来王一猛幼时,其父亲与邻人因土地纷争大打出手,被邻居父子四人混乱中乱棍打死。案件审理时,却只判了邻居四人中的小儿子坐了七年牢。

王一猛在父亲死后,出外习武,十年后归来,伺机半年,终于等到邻居父子四人俱在,于是逾墙而入,连杀四人。

以律令来说,王一猛连杀四人,按律当斩。

然而依照公序良俗来说,王父当年的死,邻居未能受到相当的惩罚。因为王一猛可以说是为父报仇。

案件在黔首间流传开来。

人们总是喜欢快意恩仇的故事,竟然多是为王一猛拍手称快的。又有说当初主审官定是收了邻居贿赂,又有说邻居有亲戚在咸阳做大官的……总之,王一猛杀得好,杀得痛快!

而这桩大案发生在帝国心脏咸阳城的近郊,叫朝廷无法不注意。

一时间,凡是故事传到之处,人们都在等着王一猛的判决结果。

按照律令,王一猛必死无疑。

然而难就难在,他是为父报仇。

而此时虽然还未“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是儒家“父子君臣”的观念,自产生之时就开始影响天下了。就连秦始皇立的石碑,都有采用儒家之说,劝导妇孺男子向善的文字。

王一猛为父报仇,占了一个“孝”字。

民意裹挟之下,此案所在县长官不敢擅断,层层上报,直至来到了皇帝的案几上。

此案的处置,看似只是一个案子,却直接影响帝国的价值观导向。

胡亥已经与群臣讨论了半日,看他们彼此谁都说服不了谁。

他听得脑仁疼,索性踱步来到了御书房,要试一试“下一代的智慧”。

嬴嫣时年八岁,与底下几个弟弟,都能听懂这个案子了。

“所以,照你们看来,这王一猛的案子该怎么判呢?”胡亥换了种更直接的语言,又道:“是杀了还是放了?是捉了关几年还是关到老?亦或者要表彰他呢?”

嬴嫣第一个起身,义愤填膺道:“他杀了四个人,当然要杀人偿命。他父亲死了,凶手只被判了七年,这姓王的不服气,应该再去告他呀!怎么能自己把四个人都杀了呢?”

胡亥道:“你说得很对。可是这王一猛上告过多次,都没有回信。他本是不识字的,状子都是找人代写的。最后无法才离家去习武了。”

“为什么会没有回信呢?县长不管事儿吗?”嬴嫣疑惑又气愤道。

胡亥“唔”了一声,道:“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当年的县长的确不管事儿。也可能是王一猛找人写的状子,里面内容写错了。十年一过,又经战乱,已无法查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