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和柯家第二日便将部分存粮送到了行馆。
为了展示诚意,送的真不少。
五皇子看见,说了一声,“看来梁府和柯府还真是存了不少粮啊。”
二府的管家听到这话,顿时心提到了嗓子眼。
昨天柯鸿斌和梁正刚回去说了这事儿,两家便都在纠结。
给的少了吧,五皇子和沈拾琅肯定觉得他们没有诚意。
万一想找个什么错处借题发挥一下怎么办?
可给的多了吧,又显得他们府中存粮很多,存这么多都不知道分一点儿出来。
所以纠结了半天,才选定的这个数量。
没想到竟还是被五皇子说了。
梁府的管家忙说:“殿下,并非府上屯粮多,而是府中拿出了大半的存粮出来,如今府中的存粮也只是艰难为继,勉强能让府中人果腹罢了。”
柯府管家跟着说:“殿下,柯府也是同样的情况。”
五皇子挥挥手,“不管你们留多少,既然你们能拿出这么多,那其他各府应该也能拿出这么多。”
梁府管家:“……”
柯府管家:“……”
两人看来其他家都要出出血了。
这么一想,他们的心里瞬间平衡了不少。
两个管家离开后,五皇子便问沈拾琅,“先生,本宫若是去各府要粮,可合适?”
沈拾琅起身,道:“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自是我大熙子民该做的事情。竟还要让殿下亲自登门去讨要存粮,委实不该。”
这话,在沈拾琅的授意下传出了行馆,传到了各府中去。
各府本来看梁府和柯府竟然主动捐粮,便有些坐不住了。
一边纠结,人家都捐了,自家不捐好像不太好,不会被五皇子和沈拾琅记下吧?
可一边又心疼,这些粮也是他们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
若是正常市价买的,捐一些也就捐一些吧。
可他们买的价格,实在是有些高的。
关键是还买不到,现在的粮食,一天一个价格。
谁也不知这旱情到底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万一到了连他们府中都缺粮的程度呢?
所以又舍不得也不敢这时候把粮捐出来。
各家都想看看别家打算如何做,便暂时持观望状态。
谁知晚上便传来了五皇子原打算挨家上门来要粮,紧跟着又有沈拾琅那么一番话。
各府哪还能坐的住,赶忙让下人清理了库中的粮食具体还有多少。
连夜打听柯家和梁家都捐了多少粮。
不见得要捐的比他们两家多,但一定不能比他们两家少。
最后府中商议了一下,凭五皇子那话,他们也不敢捐出更多。
便跟梁府和柯府捐一样的数量了。
显然梁府和柯府也是商议过的。
于是第二日,行馆外突然停满了马车,都是各府派管家过来送粮的。
马车中满满当当的都是各府捐出的粮食。
光是卸货都要花好长时间,马车在行馆门口排起了长队。
有了崇安这边的带头,这边的消息也在沈拾琅的推波助澜下,在西北各地传开。
甚至还有传言五皇子和沈拾琅要去各地视察,看看谁府上的存粮多。
甭管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但其余地方各府也都紧张了起来。
与其真等五皇子和沈拾琅过来,不如自己早早地捐出来。
各府衙相继收到不少捐粮。
沈拾琅收到各府衙送过来的书信,微微一笑,“有这些粮食,又可以撑上一阵子了。”
而沈拾琅给的各个粮商的五日期限也到了。
有几家粮商交出了一些粮,但不算多,与各府捐出的粮食差不多。
五皇子看到都气笑了。
“那些府上的存粮可比不上粮商的,结果粮商交出来的竟跟各府差不多。”五皇子冷笑,“我们又不是白要他们的粮,说了是按照正常市价的给。”
“正常市价,又怎比得上现在的价格。”沈拾琅冷笑,“他们必然是禀告过背后的主子了,得了主子的授意,才给了这些。”
第128章 解封】
“把这些都登记好,跟各家说,三日为限。”沈拾琅又说,“过了三日,看看谁家连这点儿粮都不给。”
“是。”
苏锦时算着日子,再过五天,她的账号就能解封了。
越是临近解封的时候,苏锦时的心情又兴奋又莫名的紧张。
而沈拾琅这边,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得飞快。
他给粮商的三日之期,眨眼便到。
但那些三日前没有交粮的粮商,现在三日后,依然没有交。
“他们就这么硬气吗?”五皇子气道,“他们背后的主子就这么厉害,让他们连谁的命令都敢不听?”
“料到了。”沈拾琅说道,“不需要去查他们背后的主子是谁,也不用知道。咱们就当根本不知道他们背后还有人。”
“程知府。”沈拾琅叫了一声。
“下官在。”程知道站过来说。
“作为知府,若因害怕他们背后势力便什么都不敢做,日后也无法指望你能在这儿为百姓撑腰。”沈拾琅说道。
程知道赶忙说:“下官并不知道他们背后有什么势力,下官只以为他们是普通商户。”
“很好。”沈拾琅从鹿鸣宴便知,程知道是个聪明的,会审时度势,也愿意下一些赌注,“那你便带着人,去这几家商铺把粮都搬出来。”
“是。”程知道接过名单,便去忙了。
沈拾琅又叫了几个此次从京中随行的官员,让他们也带着人去搬粮。
“通知在各地待命的官员,叫他们按照名单,将他们所在地方的商铺粮食,都搬出来。”沈拾琅说道,“都运往各自府衙。即日起,在城内外设粥棚,向百姓施粥。幼童优先,女子优先,老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