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好+番外(1391)
他们的新君很有少年意气,很自信从容,这天下大抵就要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了……而他们,都将是见证者的,亲历者。
天下一片喧腾之间,又有一则好消息自北面传回。
吐蕃军败了。
且不是简单的败逃归境而去,而是被阻截了退路,二十万吐蕃大军如同困兽,被围杀至仅余不足七万,吐蕃王不再愤怒,而是绝望仓皇,自称是受与李隐勾结的固安公主蒙蔽挑唆,才铸成大错。
吐蕃王主动交出了叛国者明洛,以此作为求和的诚意。
吐蕃疆域辽阔,此时的大盛也并没有与之死战到底的能力,此番大胜是领军者之能,是凭借一股高昂的士气,是飞火神器加持,而非代表大盛拥有如何强盛的国力。
相反,连年战乱的大盛,此刻急需休养生息。
吐蕃军遭受重创之下求和,于时下而言是最好的局面。
李岁宁得闻此讯,大为开怀,传令着上将军崔璟收兵回京。
大捷的消息传开,朝堂之上百姓之间也一片振奋之气。
有大臣提议需早日定下登基吉日,李岁宁从无绝和天镜卜算出的三个吉日中,挑了最迟的那一个,在六月下旬。
有官员委婉提醒,会不会太迟了些,只听皇太女殿下道:“我要等上将军归京。”
出言提醒的官员愣了一下,其他人也大多怔了怔,旋即有人笑着赞成说道:“上将军辗转驻守北境近五载,乃当仁不让的护国功臣是也,殿下如此思虑,不可谓不贤明。”
这上将军崔璟手握重兵,这些年来又累下无数战功,守北关,退吐蕃,募兵养马,在军中的威望已是重之又重,此人一身反骨,稍有不顺心,只恐会生出异心……
至于那些无足轻重的传言,在真正的大局大事面前,又算得上什么?人心都是善变的,况乎利益当前。
这种关头,稳住此人,安抚其心,的确是不能马虎的大事……太女殿下虽行事随心,却也实在英明。
听着一片称颂声,魏叔易只是笑着不说话。
也有大臣开始烦忧,待这位上将军回京之后,究竟要如何赏赐,才算妥当?此事也很紧要,便有官员商议起来。
一片商讨声中,有官员不由得看向魏叔易:“……魏相今日为何迟迟不语?”
魏叔易微微抬眉,笑微微地看向上首的太女殿下:“魏某相信太女殿下自有妙计。”
思来想去,既然赏无可赏,想要“稳住”崔令安,安抚朝野天下人心,似乎也的确仅有那么一条路可选了。
魏相在心底喟叹——真是时也命也,旁人羡慕不来。
在一派有条不紊的忙碌景象中,日子过得飞快。
六月十六这一日,京郊外蝉鸣震天,苍穹碧蓝如洗。
一声声响亮的鹰啸传来,前去探看的一大两小三只鹰盘旋着从北边回还。
“回来了,小璟回来了!”阿点欢喜万分地往前方奔迎去。
在此相迎的官员们也立即从官道旁搭起的凉棚下行出,纷纷望向北面。
又翘首观望了片刻,果听得马蹄声传来。
盛夏里,马蹄急。芳草葳蕤,未见尘烟。
一人一骑率先出现了众人的视线中。
战事已休,正值暑夏,马上之人未着盔甲,一袭鸦青袍,一匹通体乌黑油亮的河曲马,自北面远归而来。
听得诸声,銮车前垂着的重重天青色纱帘被一只手打起,旋即,浅碧色裙衫飘扬,外罩圆领纱袍色如碧玉石般剔透生辉的身影,轻盈地跳下车来。
第653章 百年不遇情爱脑(含感情戏不喜勿入)
马蹄声慢下,随着距离被缩短,迎候的官员得以见到了那为首的来人。
许多官员已经很久不曾见过崔璟,其中也包括常阔,一别近五载,此时再见,只见那青年竟依旧如记忆中那般扎眼,时间和战事为他更添了一重凛然气势。
汗水如清泉洗其俊颜,清爽干净,下马之际,衣袍翻动间,带着夏风特有的热烈与清新。
这种场合之下,将注意力率先放在那张脸上,难免有轻重不分喧宾夺主之嫌,自律的人已经开始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浅薄,但三问三省之下,却觉得还真不是……此等程度的俊美,实属世间罕见,他们会被夺去视线,那实在是人之常情。
众人很好地与爱美之心和解了,只是反复提醒自己,勿要被这美色所惑,从而忽略了此人的危险之处。
众官员们自觉分列两侧,恭迎这位建下了不世功勋的青年上将军。
崔璟在距离众人十步开外处下马,此刻只看向那道向他走来的身影。
天地万物俱静,蝉鸣仿佛也凭空消失了,可他分明又不曾失去听觉,他很清楚地听到了她轻快的脚步声,甚至就连她的衣角随着行走微拂于风中的声音也清晰可闻。
她笑着走来,就要来到他面前时,崔璟才迟迟地抬手,正要行礼时,李岁宁却快一步伸手握住了他的左手手腕。
在崔璟的感受中,时间与风声突然都放慢了。
她的袍袖轻纱柔软若流云,她的手指干净白皙有力,崔璟看去时,下意识地觉得很安心,看来分开后,她应当未再受伤了,虽然必当忙乱,却至少将自己养得很好,这样实在很好。
如今他回来了,日后也一定不会再让她受伤涉险了。
一切思绪只在一瞬之间,胸腔中剧烈跳动的声音很快掩盖了所有。
李岁宁拉起崔璟,转身走向众人。
夏风拂起二人的衣衫袍角,李岁宁在前,崔璟在后,她笑着拉着他,他怔怔然由她这样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