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但成为女帝(243)
更何况,高权不是不明白,就算抛开所有这些不提,他也依旧有私心在。
内心深处强烈的痛苦,让高权产生了自毁的倾向,以至于在听到郗归那句关于“不愿吐露的真正原因”的责问后,他再也不愿意对着她隐瞒自己内心的“卑劣”,甚至迫切地想要把这一切都说给她听。
这些话,他不能讲给同僚,不能讲给部下,更不能讲给宋和,只能在这个战后的深夜,借着告罪与忏悔的名义,对着郗归倾诉。
高权深吸一口气,无比坦然地、绝望地、自厌地说道:“我的确有私心在。”
他又一次缓缓抬头,看向郗归那双充满了智慧的、无比澄澈的眼眸。
他想,这世上之所以有神明,便是为了给千百万像他一样的普通人指点迷津,可普通人却惯于以己度人,不肯相信神灵没有私心。
“女郎真的没有私心,没有偏爱吗?”高权曾无数次在心中这样问道。
事实上,他至今都不确定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不想再去揣测,再去猜度了。
高权轻轻扯了下嘴角,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他嘶哑的嗓音,说出了郗归在从渡口到营帐的路上,心中生起的数个可能的原因之中,最不想听到的那一个。
高权强笑着说道:“女郎,纵使我想退兵,可城中还有宋和啊。”
他没有说声名在外的庆阳公主,而是只提及了宋和。
郗归与他在烛火中对视,彻底看清了彼此眼中的苍凉。
坦白讲,她有些失望。
这失望作用在身体上,使得长途跋涉的疲惫席卷而来,令她累得一句话都不想多说。
但她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人之常情——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为人臣仆的,不惧怕来自大权在握的主君的厌恶和记恨呢?
高权说出第一句后,后面的话便顺利了许多。
“宋和是先郎君的门生,是打荆州起便与您相识的故人,一到京口,便进了当时的私兵,分了刘坚的权。”
“女郎,这样的人,我怎么敢不去救,怎么敢放任他死在城中啊?!”
郗归听了这话,心中五味杂陈。
她疲惫地说道:“我说过很多次,对权力的制约并非不信任,而是对于你们,以及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保护。你自己也是带兵之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当日我初至京口,根本不了解你们任何一人,而你们又何尝能够毫无芥蒂地信任我、支持我?”
“你扪心自问,北固山那样大的一摊子,在我去之前,可曾有过清晰透明的账务?可曾有过严格执行的制度?”
“我若不让宋和过去,你们有谁能够撕下脸来让大家理账查账?有谁能够让大家至少在明面上恪守新规?”
“宋和那时去军中管账管粮、建章立制,难道不也是在替你们扮黑脸吗?”
“我虽安排他去军中,可又何曾容他插手过军事上的东西?即便到了吴兴之后,又何曾给过他掣肘你的权力?”
“无论是所思还是所为,我对宋和都从无偏私之心。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对北府诸将的看重,远胜宋和。”
“我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可你又是如何回报我对待北府军将士的一片心的呢?”
“高权,平心而论,究竟是我对宋和的所谓偏爱让你不安,还是你自己内心的思虑与揣测,使得你于不知不觉间作茧自缚呢?”
第140章 问罪
“作茧自缚?”高权以手掩面, 痛苦地反问道,“我也不想如此,可宋和若是死在吴兴,我又如何能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
面对如此惨烈的牺牲, 高权不是不后悔。
这悔意堆积在他的心底, 几乎要一点点压垮了他。
可若时光倒流, 只怕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他看向郗归,痛苦地剖白道:“我怕被您厌恶, 被您记恨, 怕自己再也不能够受到重用, 更怕会连累北府军其余的兄弟,让您误以为北府旧部后人结党营私,排挤甚至害死您的亲信。”
“女郎, 自古带兵之人, 最要紧最看重的, 便是来自主君的信任。倘若您与北府诸将,因宋和之死而生了嫌隙, 那往后、又该如何啊?这样的罪过, 我又如何能承担得起?”
泪水一行行地流下, 高权眼神空洞,喃喃说道:“单是为了这一点,莫说是昨夜战死的那些兄弟,就算是赔上自己的性命,我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