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但成为女帝(163)
郗归说这话时是笑着的,可温述却看得有些发寒。
温述苦笑一声:“您这是釜底抽薪啊,那些世族恐怕肠子都得悔青了。”
司马氏还打着让北府军与叛军两败俱伤的主意,殊不知郗归竟是要让三吴变天。
温述再次看向郗归,他知道,台城再也无法掌控徐州、掌控北府了。
琅琊王给圣人出的这个征发乐属的昏招,不仅仅丢掉了三吴的民心,更是给了北府一个独立的机会。
建康再也抓不住北府军了。
难怪郗途那样着急地催促他前来渡口相见——除非改朝换代,否则眼前的这位郗氏女郎,日后怕是不会再轻易踏足建康了。
温述无力地闭了闭眼:这都是些什么事啊,怎么每回都是他撞上这些事啊?
“天色不早了,子声,早些回去吧。回去好好想想,好好商议,看看到底要怎么做。”
温述沉默着告辞。
他走之后,船舱中重新恢复了寂静。
郗归看向南烛的方向:“怎么样,都记下了吗?”
南烛将一叠写着蝇头小楷的宣纸递给郗归:“都记下了,请您过目。”
郗归嗯了一声,随手翻看着纸张:“派人给兄长送信,大军明日出征,让他早做准备。”
南烛应声而去,再回来的时候,渡船已经开动。
粼粼的水光映照着微弱的月光,在濛濛的水汽中,宛如幻境一般飘渺。
郗归伸出手去,发现外面竟飘起了微雨。
“又下雨了,希望不会影响明日的出征。”
南烛为郗归加上一件披风:“女郎放心,将士们坐船去三吴,不会有太多不便的。”
“罢了,接着记吧。回头到了京口,记得吩咐人用油布裹好粮米。”
南烛答应过后,在旁边的小几坐下,重新拿起了案上的湖笔。
郗归缓缓开口:“孙志起兵,是为了恢复其家族先世的地位。至于那些平民百姓,不过是他谋求政治地位的工具罢了。可对那成千上万的农户佃客而言,政治地位却是太过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们只求温饱。”
“百姓们过惯了平静的日子,若非走投无路,绝不会轻易作乱。会稽越闹越凶,恐怕不少人都已感到后怕。叛军本无严格的纪律约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土地为诱饵,引得这群渴望安定的后怕百姓向北府军反正。”
“一旦他们来投,我们便可趁此机会,为所有前来领田之人,重新登记造册,定下户籍。”
南烛听到这里,不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仅仅如此,便能让那些疯狂的叛军归正吗?”
“能不能的,端看他们是为何而叛。”郗归拿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孙志”两个字,然后又画了个大大的叉,“如孙志这般,为了权力地位而作乱的人,自然不会被几亩薄田吸引。”
她接着写下“亡赖”二字,又画了一个叉:“至于那些原为地痞、流氓的闾里恶少年等人,他们本也不以务农为生,自然不会因分田便来投。”
“女郎,像这种人,平叛之后,我们要如何处置呢?”
“若有作恶,则按律问罪。其余人等,先登记户籍,再由当地长官派人监管,无论做生意还是游手好闲,暂且都随他们去。至于日后的安置,等过些日子腾出手后再说。”
“我们不需要他们从军吗?”南烛有些疑惑,这些人精力旺盛,若要置之不理,还不如统统扔进军营。
“此等人颇具江湖义气,自有一套行事原则,往往不受常俗管束。约略来说,可以为盗,可以为商,但绝不可为兵。我们的军营之中,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同时又不许肆意打骂士兵。如此一来,这些人一旦入营,若不服管束,又不好打骂管教,恐怕会耗费将领很大的精力,也会破坏军中原有的风气。”
南烛明白过来,缓缓点了点头:“那就只剩下那些小地主、世族庶子弟和农户佃客了?”
“不错。”郗归在纸上写下“农民”二字,画了个圈,“自耕农和佃客,在叛军中占了极高的比例。他们之所以心怀怨恨,是因为社会不公,因为生计艰难。我们若予其土地,免其苛税,他们自然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起码温饱的日子。这些人有了盼头,又何必再冒着杀头的风险作乱呢?”
第107章 东征
郗归想到了后世流传甚广的一首谣谚:“杀牛羊, 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