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炮灰她选择种田+番外(4145)
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和外面的平台一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堂哥事先派人来大扫除过。
否则就算刚修缮好那会儿收拾得再干净,十多年没住人,也早被枯枝落叶盖满了。
“徐小姐到了啊?”
小陶雇的煮饭阿姨已经走马上任,在厨房里忙活了,难怪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
煮饭阿姨姓宋,是小陶在首都最大的一家家政服务公司找的,面试了好几轮才定下她。
宋阿姨老家南部的,所以既擅长京都菜,也精通南部的各种汤煲菜。
她是今天早上到这里的,跟着徐总派送食材的车一块儿来的,到了以后收拾妥当,就上岗了。
想着徐茵又是飞机又是车的,旅途疲顿,虽然还不到饭点,宋阿姨煲了一盅燕窝,配了几碟手工糕点。
徐茵还真有点饿了,洗了把脸坐在西厢房改造的阳光餐厅里享用下午茶。
堂哥搜集的食材品质没话说,徐茵一口气喝完一小盅,见宋阿姨做的芡实糕卖相不错,也尝了一小块,就先去午睡了。
参观房间和院子留到以后吧,这破身体累得吃不消了。
第1376章 病弱女配提前养老(9)
一觉醒来夕阳已经挂在西山坳了。
满天的晚霞绚丽夺目。
徐茵声控拉开窗帘,披了件睡衣坐在西露台的摇椅上,欣赏了一番夕阳晚景,才走出房间。
补了个觉又磕了一把养生丸,精神好多了。
她捧着装有枸杞红枣茶的保温杯,边喝边溜达,参观起徐爷爷精心改造的老屋。
这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三间主屋朝南、两侧各两间厢房。
院子的格局和当地很多人家相似,但屋子里面却别有洞天。
徐爷爷让设计师把三间主屋打通,改成了套内面积一百多平的套房,面积和首都的徐家老宅相比,小的像麻雀肚,但功能齐全:带卫浴的卧室、带书房的起居室、还有招待客人的茶室。
带按摩大浴缸的浴室,正好位于最东面,整面墙都是镀膜玻璃,坐在浴缸里泡澡,能一览无余地欣赏到外面梯田式的茶园风光,且不会被外面的人看到。
厨房安在东厢房、靠近院门那半边,既砌了传统的柴火灶,也安了用电的炉子、烤箱、蒸箱、洗碗机等设备。
厨房离主屋远有个很大的好处——油烟少且安静。
厨房过来就是餐厅,两者是相通的。
餐厅的墙体全是隔热防爆的双层玻璃,十分亮堂。坐在餐厅用餐,冬天收起卷帘能晒太阳,夏天过了晌午这里就遮阴了,吃饭赏景两不误。
东西厢房门前都有一条遮风挡雨的长廊,连接着主屋。
换句话说,住在这里,即使下雨了,不撑伞去任何一个房间都不会被雨淋到。
西厢房都是客房。
老爷子当时考虑到他来这里养老后,两个儿子可能会在节假日拖家带口地来看他,所以就把两间进深很深的厢房打通,改成了四间带卫浴的标准套房,有酒店、民宿那味道。
所有房间都铺了地暖、装有新风系统和空调出风口,窗帘和灯都是声控的。
主屋还有一台十多年前徐氏集团就在开发的陪护型智能机器人,不过自从知道她想来这里居住,徐诚毅把芯片拿去让技术团队修复、升级了。
徐茵见小陶和宋阿姨都在厨房忙碌,没去打扰她们,慢步走到主屋后头。
后院是一片葱葱郁郁的草坪,最近刚切割过,踩上去软软的,有一股弹性。
沿墙一排移栽的银杏树。
经过十多年的生长,银杏树长得又高又大,到秋天必定金黄一片。
后院的院门旁还有一排屋舍,用来堆放一些杂物、工具或是厨房大灶开火需要的柴火、无烟炭。
院门开出去不晓得是什么风光。
不过徐茵没走过去。
她可是要在这里养老的,以后有的是时间摸索。
“徐小姐!”
小陶在前面唤她:
“您醒了呀?肚子饿了吧?可以开饭了!”
到桃李村的第一顿正餐,有接风洗尘的意义,宋阿姨可以说是亮出了最好的厨艺,想让徐茵吃好喝好。
“这鱼是本地的溪鱼,小陶说你吃不了煎烤味重的,我就做了清炖,放了几朵羊肚菌和竹荪,调味只放了点薄盐。”
徐茵喝了一口,朝宋阿姨竖大拇指:“鲜!”
宋阿姨笑了:“您再尝尝这个,这是我们老家的做法,我给稍微改良了一下,清泉炖牛肉,牛肉选的最嫩的牛肩胛肉,香嫩有韧劲但不塞牙,口感也很清爽。”
蔬菜是鲜嫩的白灼芦笋,另外还有一道三丝银鱼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