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炮灰她选择种田+番外(3738)
徐父耿直地说:“气氛这东西,照片里也体现不出来啊。”
徐母:“……”
扭过头不想再搭理他。
但过不了一会儿又开始交代:“等下你……”
徐茵走在后面,在跟姜佑瑾聊开学后的安排。
姜佐瑜越听越糊涂:“哥、茵姐,你俩不是还没开学、没拿到书吗?怎么对大学课程这么熟悉?”
姜佑瑾瞥他一眼:“你上网都在干什么?玩游戏吗?”
“……”
徐茵看看前面斗嘴式聊天的爹妈,再看看身旁三句话进入斗嘴模式的兄弟俩,眼底盛满笑意。
华农校园很大,徐茵的专业所在的农学院,位于西校区,占地面积将近一千五百亩。
一排排齐整的教学楼、宽敞的校内道路、旁边一座比江临县街心公园面积还要还要大的人工湖。
把徐父徐母看呆了。
“乖乖!这是学校啊?事先不知道的话,我还以为是个城镇呢!看上去比我们住的街区范围都大。”
给他们领路去女生宿舍的大二志愿者闻言笑着道:“我们农学院的大田实验站不在这里,要是算上实验站,确实很像个城镇了。”
“还有大田?”徐父徐母听愣了。
转念一想,对哦,闺女读的是种子什么的专业,种子嘛,当然跟种田有关,肯定得有田啊。
“上课不会是在田里吧?坐田埂上露天上课?”
“哈哈哈!叔叔你太逗了!平时上课肯定是在学校里啊,大田只有实验课、实践活动时才去。”
“那就好,那就好!”
徐父心说否则白白嫩嫩的闺女,岂不是晒得乌漆嘛黑了。
徐母给了他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眼神:让你装的有文化点,结果还是漏了个底朝天!
一行人陪着徐茵报完到,在宿舍安顿好,接着陪姜佑瑾去华大报到。
进了华大校园,徐父徐母更感慨了。
徐母东看看、西瞧瞧:“想不到学校之间也有这么大区别。”
徐父:“可不是嘛,我以为跟人一样,一个鼻子两个眼。”
徐母瞪了他一眼:文化!文化!
徐父轻咳一声,连忙找补:“没想到这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漂亮得跟公园似的,哟,这还有荷花池呢!你不是要拍照吗?来来来,我给你拍……算了,还是茵茵你来拍吧,免得你妈又怨我把她拍丑了……”
两口子斗嘴管斗嘴,倒也没耽误姜佑瑾报到。
报完到,送他到了宿舍。
姜佑瑾的宿舍是四人间,上床下桌,比徐茵的六人间看着舒服不少。
徐母问能不能加点钱,想让闺女的宿舍也升级成四人间,毕竟要住四年呢。
“人多是非多,你这孩子遇到事情又喜欢咽肚子里,妈怕你受委屈。反正咱家就你一个孩子,我和你爸挣的钱将来都是给你的,早用晚用都是用在你头上,能换咱就换。”
“不用的妈。”徐茵劝阻道,“宿舍是学校安排的,咱还是听从学校吧。”
反正她打算在校外租房,周末有个独处的去处,还能做饭给自己和小瑾同志换换口味、加加餐。
徐母见她不在意宿舍住几个人,也就不再坚持要给她换宿舍。
他们陪闺女报完到,这趟首都之旅就算圆满结束了。
下午,他们就坐高铁回江临。
来时飞机去高铁,这趟出行,两口子把以前没坐过的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体验了一遍,飞机餐、高铁餐都拍了照片,回去显摆……咳,交流还有证据。
家人离开后,徐茵和姜佑瑾也适应良好地展开了大学生活。
两人对住宿环境、食堂伙食都不怎么在意。
一个是对生活要求不高,有地方住、有三餐吃就行,毕竟他是来学习的,除了睡觉、运动,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一个是曾经有过N次大学生活,从八零年代比这条件艰巨不知几倍的八人间、到研究生时的单人间都体验过,至于伙食,系统仓库囤了不知道多少囊括古今未、遍及全世界的美食,想吃随时可以给自己加餐。
是以,在其他新生懵懂又新鲜地处于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这两人已经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早起晨跑晨读,上完课泡图书馆,晚上散步夜跑,别人耳机里放的是歌,他俩耳机里放的是英文或是专业课视听资料,作息比那些大三准备考研的学长学姐还要规律。
周末的时候,姜佑瑾会来华农找她,两人骑着公共自行车出去走街串巷地转悠,寻觅当地隐在胡同里的美食,顺便找找有没有合适的租房。
不过,学校附近即使有房源也不便宜,便宜的又不带厨房,徐茵想想自己手头的存款,除了生活费,也就小食堂卖茶饮的收入,原先看着还行,和首都房价一比,什么都不是了,还是多比较几家吧,能省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