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勺掌民国(63)

作者:叶凫舟 阅读记录


胡守隽一向加班熬夜,钟情于靠咖啡提神,今儿个破例喝粥,回归传统。

“见到了。”商述安缓缓点头,将澜迪粥往老友面前推了推,“这个粥,叫澜迪粥。”

“原来如此啊!”胡守隽笑呵呵,“我说你怎麽莫名其妙,带了碗粥给我?味道不错,很不错啊!人都说,澜迪粥的目标顾客,是有閑钱美容消遣的女性,其实咱们男人啊,又何尝不想青春常驻?尤其是,我这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

因着程英的病逝,他一下子苍老了不少。

伤心之下,他逃回了北京,意欲靠天伦之乐,来沖淡丧失爱人的悲痛。

但呆了一阵子,他难违本心,实在不想守着家中乡下媒妁之言娶来的黄脸婆,于是又回到了上海。

不过,可没什麽心情去再寻一个红颜知己来。

有的人,一生只会爱一次。

他现在,一门心思扑在报馆的经营,和写作上。

“嗯,她小说写的不错,如果不是年纪太小,作品仅有一本《难兄难弟》,以你在上海文界的地位和人脉,造一造势,推她出来当个沪上白话文运动的先锋,倒也不错。”柔和灯光下,商述安一勺接一勺地喝着澜迪粥,脸上表情也渐转柔和。喝完了,随手拿过书桌上新一期的《快意林》,翻了几页,“她是静姝的女儿,继承了静姝的文学天赋,这很正常。呃,虽然说,这文辞运用远不如静姝得当自如。可她在厨艺上竟也很有天赋,这一点,倒出乎我的意料。”

“这也很正常啊。”

这时,胡守隽的那一碗粥也喝完了,“家里总要有一个人能烧饭,妈妈不成,女儿便得自立自强。若不然,只能凑合着吃顶难吃的饭,不吃就得饿肚子。以林小姐的经济状况,怕是不能顿顿下馆子。”

说着,他想起了另一事,“你跟宋导谈的怎麽样了?”

“宋川驰这个人,两年前还是阿房戏院的一个布景师,在电影圈摸索了没多久,就拍出了一部《盲婚哑嫁》,技术是有的,上进心也是有的。但他的想法嘛,过于守旧古板,偶尔还会陷入自我陶醉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在上海滩这种地方,有着看电影习惯的人,大多也看了不少西洋片。一开始,大家可能会被国産片的新鲜感吸引,像《盲婚哑嫁》这种二十分钟的短片,也能卖上票房。等到这个圈子热了,真正有才华的人涌进来了,他那老一套,就玩不转了。”

商述安以商人角度,分析着宋川驰这个人,“他通过家明,找我投资他的第二部电影。”

“看来,你不是很感兴趣。”胡守隽评判。

“我个人对他的剧本,的确不感兴趣。不过,商家想要进军电影行业,就得从零做起,摸着石头过河。宋川驰在这一行人脉有,技术有,当一块儿小石头,还是可以的。”商述安角度刁钻,在商言商,“凡所投资,必有风险。假使票房实在太惨,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我就当是花钱给自己买教训,给家明买经验了。就算亏了,也不算太亏。”

“你还真是……不改商人本色!”

不过,有一点,胡守隽不能理解,“你投资的第一部电影,为什麽不直接让家明做编剧?宋川驰专心做他的导演。这样一来,既能得到你想要的拍片经验,剧本质量也会得到保障,两全其美嘛!”

商述安摆手道,“一来家明没时间,既不能断更了他在《品报》的专栏,也要履行同万影彙签下的合同,完成《天皎行》的剧本创作;二来宋川驰根本不会同意,这种艺术家,哪怕是自诩的,骨子里都带着清高和骄傲,自己能搞创作的,怎肯屈尊去拍别人的本子?”

胡守隽点头认同,“你说的不无道理。”

对商述安而言,商家在电影行业的第一笔投资很重要,《品报》的口碑与销量也很重要,若是顾此失彼马虎了,损失的可都是自己的钱。

宋川驰的上海影戏公司,得到了一笔不小的来自商氏银行的注资,用于投拍他的第二部电影《海女》,这件“大事”,早就在两个周前,被他广而告之。他想告诉意欲买下上海影戏公司这块地皮,改建面点铺子,还大言不惭,说自己这是在帮他渡劫的苗东声,以及奚落过他的同行,他们的眼光太差了!也想告诉世人,他宋川驰没有江郎才尽,只是前两年时运不济。如今时来运转,即将重出影坛,大展作为。

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的《品报》也已经易了主。

《沪上时报》这种等级的报刊,不能没有主编。胡守隽离开后,由他的副手平京衙暂代主编之职。行业定律,最多半年时间,平京衙就会正式成为《品报》的主编。但,平京衙的资历、声望都不能跟胡守隽相提并论。假使胡守隽情伤疗愈,肯回到上海来,《沪上时报》自然是欢迎他归位的。如此一来,刚上位的平京衙,又要退回到副手的位置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