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大汉搞革命(76)

作者:御风流 阅读记录


哪怕是用五分之一, 不,三分之一的田来试验也好啊, 这是丝毫没有考虑过失败后减産的后果啊。

不过他也必须得承认, 秦游有那个底气和能力。

但有信心不靠种田可以吃上饭是一回事,完全不把种田放在心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也就是秦游这几天跟着冯太公在里中转了好几个圈, 把捐钱凿井的消息传到了每一个人耳朵里, 不然那站在一旁的力田少不得要告秦游一状,让他失去土地的使用权。

力田与三老一样, 同样是大汉延伸到乡亭基层的触角。不过在职责上有所不同,三老掌教化 , 敦厚风俗。力田责如其名,负责提醒农时, 监督百姓专心农事, 并在朝廷有先进技术传下时推广。

秦游花了大价钱买粪却不立刻用,而是堆在坑中,说什麽效果会更好。但凡力田心思歪一歪,报上去一个懒惰懈怠的名头,麻烦就能长脚溜达到秦游身边来。

对于力田气鼓鼓的注视, 秦游全做未见。他此时在建的,就是久知其名, 如今却只能按照系统提供书籍依葫芦画瓢的堆肥池。

华夏先民很早便在实践中总结出各种粪尿有助于农作物的成长, 也运用到了农业生産中。

譬如《孟子》中便有记载:“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 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

《道德经》中也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不过对于堆肥技术,却又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最早的文字记载都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陈敷之书》。也许实际运用会更早些,但对于一个西汉时便有农书的国家来说,应该不会早到哪里去。

至于原因,想来除了强大的思维惯性,少不得还有基层小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阻挠,普通农户不愿意承担、或是承担不起最初的失败风险等。

让许多足以催生科技大爆发的实践巧合,被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还得是培养科学思维啊,秦游在心中喟叹。

比起能够极大提高生活质量的养蜂收蜜,秦游对眼前的堆肥更重视。

先把架子拉起来再说!早点把先进技术推广,也给后人多留一点灵光一现的时间,好避过那段梦魇般的屈辱百年。

秦游拢手于袖,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看着几个从冯家借来的大奴热火朝天的挖坑。

按照他花了不知道怎麽积攒出的三个生存积分,从系统中兑换出的堆肥池建造图纸及要点,堆肥池被建造在了一个排水良好、环境通风、地面平紧、有适当阳光却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其实根据这些要点,秦游原本想着把堆肥池建在离自己田地不远的一颗大树下的,却被乡民们以味道太重给否决了。没奈何,只能选了个稍微远点的地,将来雇佣的庸役需多费一些肩膀。

因为冯恒是第一次被秦游委托办事,所以格外卖力气,跑遍了周边四个里,足足给秦游搜集来了三车各式粪尿。

把冯旗弄得直运气。阿恒你倒也不必对大兄这麽有信心,三车粪尿可值不少钱呢。这万一要是失败了,大兄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为兄真是一个错眼没有看住你,你就要放飞自我啊!

无论冯旗怎麽腹诽弟弟不着调,这个小工程还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根据冯恒拉回来的粪尿数量,一个长约五米,宽约三米,深约一米的坑被挖了出来。

然后冯家的大奴们又按照秦游的吩咐,先在坑底铺上一层不容易腐坏的小棵树枝,然后盖上一层土,随后便是一层收集来的粪尿,一层土的顺序堆起来。

当然,秦游没有忘记在每一层粪尿中放上一些马粪,因为建造要点上特别标注了,马粪中含有许多能够促进堆积物迅速腐烂和分解的细菌。

秦游的估算能力不错,被拉回来的粪尿被全数用完时,和地面差不多平齐,最后就是糊上差不多二十公分高的烂泥与干草的混合物,远远望去也只是地面微有凸起。

得益于被盖上了土,整个堆粪池的味道也没想象中那麽大。

之后只要注意根据情况翻转堆肥池并浇水,让整个堆肥池保持微湿却不潮湿的状态就够了。至于什麽氮、钾、磷元素比例,这是什麽?他从前还学过这个东西?

他能把这些东西搜集来并有规律的混一块腐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忍不住要夸自己真棒的程度。还注意元素比例,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垫高点说不定能行。

等到所有工序完成,饶是以秦游的强韧心性,也情不自禁抹了一把额上已经密密麻麻的汗珠。

他活两辈子也没干过这个,所以那些种田文中男女主轻轻松松就让粮食实现大增长,甚至杂交水稻都能弄出来,生活条件得到飞速提升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