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双女儿家庭(156)

作者:江今九 阅读记录


江晚晚想到,泪流得更兇。

泪流干了,声音也变得嘶哑。

江晚晚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回到房间的。

她拆开顾怀安留给自己的一封信,向来少语的他,竟然写满了整整三张信纸。

他在信中叮嘱她,到了美国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保持警惕,远离危险,不要太相信陌生人。

江晚晚一行行看下来,再次泪流满面。可看到最后一页,整个人忽然一僵。

“……若有来生,愿遇到你时,是我人生正意气风发之时。或许那样,我可以有勇气,放任自己去期待,这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后面说什麽,江晚晚已经看不清。

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

在海上漂蕩了三十六天,江晚晚到达了大洋彼岸。

她仓皇不安拎着行李下了船,放眼望去,一切都那样的陌生。

她就像被放进漂流瓶里,在海上漂流了几十天的,等从瓶子出来,发现自己好像离开了人间,到了个陌生的异世界。

胆战心惊,连微风拂过都让人恐惧。

她茫然站在偌大的码头,左右张望,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就在此时,一对青年男女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女的和她年纪差不多,男的看上去要小几岁。

女子笑眯眯问:“请问,你是姓江吗?”

冯然安排的人找到了她。

接她的人,女的叫郑允和,男的叫郑允先,两人都是姐弟。早些年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几经周折,从上海到香港,再来到美国。

他们姐弟刚到美国时,时冯然接待的他们,帮助他们在美国安顿下来。

现在,轮到他们受冯然所托,接待江晚晚,帮助她适应在美国的生活。

郑允和告诉她:“冯先生只和我们说了你大概到的时间,可是你知道的,海上航行,什麽时候到也说不準。我们害怕错过,八天前就天天来码头等。”

“谢谢。”江晚晚朝他们感激道谢。

难怪一下船就被认出来,原来是天天在这等着自己。

在郑家姐妹的帮助下,江晚晚顺利在美国这边安顿下来。

知道江晚晚要去读飞行器设计专业,只有十四岁的郑允先眼睛都亮了,抓着她问个不停。

郑允和怕江晚晚介意,不得不开口替他解释:“他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空军,开着飞机回去打日本鬼子。”

“嗯。”年少的郑允先点了点头,一脸坚定道:“我要跟父亲一样,保家卫国。”

话一落,郑允和一巴掌拍在他脑袋上。

“你先好好长大再保家卫国吧。”

郑允先摸着被姐姐打疼的后脑勺,委屈巴巴回了房间。

这时候,不管是郑允和,还是江晚晚,也没太将郑允先这话太放在心上。

毕竟,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想回到隔着千重山万重水的中国,哪有那麽简单。

-

转眼,江晚晚在美国生活了十个月,在郑允先和其他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在一所学校读书。

头几个月格外艰难,主要是语言不通。

她英语也并不是零基础,在新中国上学的时候也学过。但学得太浅,根本不足以应付在这样一个全英文的国度生活。

不过也庆幸有那麽点底子,让她可以在几个月内咬牙克服语言这个大难题。

这日下课回到住处,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叠中文报纸。

这可太罕见了。

郑允先从厨房出来,看到她盯着报纸两眼发亮,告诉她:“这是从中国漂亮过海带过来的报纸,已经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前的。”

只是,在国外想知道国内的消息太难,越洋电报很可能发过去石沉大海。这种人从大洋彼岸亲自带过来的报纸,哪怕新闻消息已经严重滞后,但对于在外思念家乡的人来说,也格外珍贵。

江晚晚放下书,迫不及待拿起一份报纸阅读起来。

确实如郑允和所说,这些报纸都太久。

她报纸上搜索着自己关心的新闻,很快看到一则年初五月份的新闻。

日本对重庆实施地毯式轰炸,13天出动飞机超过1370架次,投弹3300余枚,平均每天袭渝机数达105架次、投弹250余t枚。

整个城市被炸得千疮百孔,昔日繁华的首都被烧成一片焦土。

不止重庆,还有广州、太原、长沙……一条条新闻看下来,江晚晚心情无比沉重。

一叠报纸看下来,没有几条好消息。

郑允先明白江晚晚的感受,她看完这些报纸,心情何尝不是这样。

-

江晚晚心里难受,只能更加发奋学习。一头扎在了学习上,不知觉迎来了在美国迎的第一个中国农历新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