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纪事(183)
随遇安也不推辞,也没有动身的意思,只再拱手道:“那就多谢元郎君了。”
嘉语略一欠身,算是回礼。
回到宝光寺,时候已经不早,姜娘早备好了晚膳,殷勤留饭。自有人带绯衣男子下去审问,又令安顺给随遇安送马不提。到晚膳毕,谢家来接,嘉语带了茯苓、半夏,一直送到山门口。
门外转角有人鬼鬼祟祟,果然宜阳王的人还在。也是他们人手不够,只能守门——当然宝光寺的面子也不能不给——嘉语心里琢磨,那绯衣男子想必不止是欠债这么简单,也不知道安福问出话来没。
三月的洛阳,太阳下去之后,多少还有些凉意,风吹动衣袖,吹起散落的发丝,临别无非说些“保重”之类的话,谢云然给嘉语整了整•风衣领子,说道:“到宴请那日,我再来接你同去。”
嘉语虚应一声。
看着谢云然一步一步下台阶,登车,车行。
嘉语急走几步,叫道:“谢姐姐!”
车子停下来,嘉语走到车窗边上,低声道:“谢姐姐放心。”——绯衣男子和桃林中少女的事,她会解决。
车厢里没有回应,车却也没有再往前行。
嘉语要转身回寺,车厢里忽然伸出一只手拉住她,谢云然探头来,附在她耳边,低声说了一个名字。
嘉语还在愕然中,车已经重新启动,前行,渐渐就消失在视野当中。
作者有话要说:
半夏忘了之前谢妹子报的假姓,好像有人觉得很不妥,其实那个主要是因为1.她们穿男装;2.亭子里坐的是谢娘子未婚夫崔九的缘故,三娘就没报假的。
南北朝没那么多忌讳……
这个只是姓氏和排行,不是闺名,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其实就算是闺名,南北朝也没有严格的避讳,那会儿留下名字在史书里的女人挺多的,可能有使用的场合,但是也说明不是什么大秘密了……
所以半夏这里情急暴露了也没啥,这个不是明清。
第116章 陌上少年
桃林中的少女是郑笑薇?嘉语觉得头又痛了起来。
她虽然后来与郑笑薇打交道不多,也知道那是个非常难对付的人物。后来大将军府里,能让娄氏为难的女人,也只有她了。周乐非常宠爱她,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她容貌出众。如今她与谢云然撞破了她的好事,就算她们都没有拿捏她的想法——甚至,嘉语都没有听出她的声音——也还怕虎有伤人意。
她心中有鬼,自然见什么都是鬼。要是万一,事情经别的渠道泄露出去,她和谢云然就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眼下就看绯衣男子什么来头了。嘉语回屋。姜娘已经等候多时。原来嘉语和谢云然游宝石山的时候,永宁寺使者来过,送的帖子,说是永宁寺塔落成,要广请四方高僧、城中贵人,登塔以证盛事。
时间在三日之后。
嘉语看帖子,银粉镶边,金粉敷字,光艳满堂。姚太后礼佛至诚,是世所共知,姚太后爱奢华,也是世所共知。如今永宁寺虽然还不及宝光寺,日后想必能大放光彩。
如果不是父亲死后,元昭叙进京,一把火烧了的话,嘉语冷冷地想。
她见证了永宁寺的坍塌。
“……怕是全城的贵人都会去。”姜娘见嘉语沉吟,倒有些担心她使性子说不去。
姜娘是代州人。年前柔然入侵,不知道多少村镇被夷为平地。姜娘与丈夫在逃难中失散,无奈孤身去冀州投靠远嫁的姑姑。兵荒马乱,能有惊无险摸到姑姑家,半是天生机警,半是运气。
姑姑的夫家在镇上开粮店。
姑姑倒是怜惜她,但是这年月生意也不好做。虽然姜娘勤快又有眼色,还是吃了不少冷眼。特别姑姑的婆婆,对家里多一口人吃饭大是不满意,后来忽然又好转了,隐晦暗示了几次,说柔然人凶残,不留活口。又提到姑姑这些年,也没给家里生个带把的。当时姜娘就知道,住不下去了。
偶然听说军中找厨娘——其实是昭熙孝敬父亲的小厨房——好人家小娘子,哪个愿意去男人堆里讨生活,也亏得姜娘一手好厨艺,捡了个便宜。到后来嘉语流落信都,算是一步登天了。
因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离开信都之前,还去见过姑姑一次。姑父一家的奴颜婢膝,便姜娘见惯世态炎凉,还是心酸。三娘子是答应过帮她找家人,但是她心里也知道,多半是找不到了。
这年头死一个人,和死一条狗,能有多大区别。
但是活下来的还得活着,没大指望也得活着。日子总要往前过。那些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苦楚,时间越长,埋得越深。没准哪天就能忘了呢。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所以如今就只一心一意地为嘉语打算,等嘉语出阁,她好跟去做掌家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