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是个儿子控(清穿)(29)
“额娘?”
胤禛有些紧张的看着面色变来变去的苏苏。
“额娘你身体又不舒服了吗?”
“啊?”苏苏愣了一下,看着胤禛担忧的小眼神后反应了过来连忙摇摇头:“没有没有,只是看着这本书还挺难的,你真的都看的懂吗?”
“额娘觉得很难吗?”胤禛眨眨眼睛,疑惑的出声:“可是儿子看一遍就会了呀!”
“……”
自己的儿子是个小天才,她是不是应该高兴来着?可是她为什么现在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呢?
qwq?
“胤禛真聪明!”
苏苏一边夸着胤禛,一边再次翻开书寻找自己看的懂的字。
【冬,都宗切。】
反切上字取声母,【D】,切下字取韵母【ong】和声调【平】,所以这个字念东!
哼,她也会!她也聪明着呢!
咦,等等,这个字!
【东,德红切。】
这么反切下来,音调好像不太对劲啊~
————————————
“皇上是想问德妃娘娘为什么性情大变吗?”
温太医按耐住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惧意,鼓足勇气道。
玄烨不动声色,心里却微微不满:“朕问你什么,你回答什么就是了。”
这件事放在别的太医身上,也许他早就跪下口呼皇上恕罪,再说一些似是而非,万金油的话让皇上自己个去揣摩,忖量。
但温太医不是,虽然他还称不上是医痴,但他的人生中除了医术还真没有别的什么新鲜事儿。
“回皇上的话,草民前些年也潜心研究过这一方面,所以颇有心得。”
说到这儿,温太医还有些骄傲的挺起了胸膛。
前些年,他的娘亲生了幼弟之后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那个原本总是对家里人温柔笑着的娘亲,总是一副菩萨般仿佛没有任何烦恼的娘亲突然变的患得患失,性格也开始阴晴不定,每天都在怀疑阿爹是不是背着她在外面找了别的狐狸精。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听说那些高门大院里的妒妇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娘亲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最后甚至严重到了上吊自杀的地步。
若不是家里那条粗麻绳因为长时间的磨损变得不太结实,不然他就再也见不到他的娘亲了。
阿爹说娘亲是生了个娃把脑子生坏了,糊涂了,他却不这么认为。
一个人原本好好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性情大变,情绪低落,甚至于产生自杀的想法?
虽然他那时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具体缘由是什么,但作为在太医院李太医手下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的优秀学徒,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一定与他立志毕生追求的医术有关。
他开始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来查找各种这方面的相关书籍,走访各种街坊邻里,终于让他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可以解释出他的娘亲为何突然性情大变甚至意图自杀的原因。
“颇有心得?”
玄烨嗤笑一声:“给朕讲讲,怎么个颇有心得法?”
作者有话要说:
科普君:
1.《字汇》是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的字典,是《康熙字典》问世前惟一完备的大字典,可以说得上是这个时候读书人人手必备的一本书了。
2.《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历时六年,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的所有字词基本上,大多数都是从康熙字典中得到有效的提炼考证。ps,声调韵母声母的什么也是大多数出自这里,是当时专家在编写现代汉语时用的最多的参考资料。)
3.我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读起来很吃力,甚至被人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逗)。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没有查到清朝有在这方面发展,所以默认为现在只有逗号和句号。
ps,我们现在书上读的宋朝以前那些各种标点符号,或者在1919年颁布《标点符号用法》之前都是我们后面给加上去的。)
4.古代的平仄和声调跟现在的差别很大,比如说古代的声调是:平,上(shang,三声),去,入。
现代汉语里的阴平阳平是古代汉语里的平分化而来,而古代汉语里的“入”则慢慢的消失了,所以现代汉语里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平仄主要是表达声调的高低,“平”是高声调,另外三个是低声调。(是的,就是这样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