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首辅宠妻录/偏执首辅的戏精夫人/重生之首辅掌珠+番外(367)
他对桓颢并没有好感,觉得他不过是书生意气,又娶了个财大气粗的老婆,花钱买来的前程罢了。因此只十分冷淡地抱拳:“桓大人客气。有何需要,桓大人只管开口便是。”
桓颢也不在意陆琦的态度倨傲冷淡,神情淡淡,把锦衣卫的人安置在贵安酒楼。
锦衣卫来了五百精锐,规模不可谓不大。只是面对吴王的十万精兵,深入金陵,还是不够看的。
但至少比桓颢一个人孤军奋战要强上许多。有这五百人护着,要查什么,查不出来?唯一的隐患就是,吴王被逼急了,随时会提前动手。他们有可能被包饺子,一锅端了。
*
原来,桓颢一直和江宁府知府桓敛保持着书信往来。
桓敛写信告知桓颢,吴王和姚旻出现分裂迹象,是分化两人联盟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江南民间动荡不已,粮价飙升,普通老百姓吃不上饭,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街头时有烧杀抢掠的恶性|事件发生,社会治安严重紊乱,老百姓怨声载道。已经引发了几场大的暴动。
但江南一带的官员全都腐化严重,谁也不想惹火烧身,派兵镇压老百姓的暴动,关押了许多人,还开始驱逐流民。只要外面自己的辖区看不到流民,就当看不见老百姓的苦苦挣扎。
皇上下令姚旻掏银子赈灾,姚旻没有钱,从吴王谢谈那儿也只得到了一万两银子。一万两银子够什么使的?灾民太多,施粥棚维持不了十天就无米下锅了。而金陵的米价已经涨到了五两银子一石。
桓颢给提刑按察使赵准写了一封信,劝他上折子弹劾姚旻不作为,违抗皇命,应立即革职查办。他在信中说:“姚旻已是一颗弃子,赵大人何不趁机参他一本?一来,尽了职守,来日纸包不住火,至少可以保全自己;二来,眼下形势危急,说不定江南发生民变,还会引发别的连锁反应,于公于私,都不能袖手旁观。至于圣上信与否,那是圣上的事儿,与兄无尤。”
赵准原本就是骑墙派,不满吴王造反,却又不敢明面上得罪吴王,怕吴王给他小鞋穿。当初的右都御史钱应之被贬岭南,便是他的前车之鉴。只要不会得罪吴王太狠,又能给吴王添堵,他也不介意挺直腰杆一回。毕竟,他一向以直臣自诩。沽名钓誉的机会送到嘴边,他不会拒绝。
其实,桓颢就是想借赵准之口,在朝堂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姚旻干的可是肥缺,怎么会连区区三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猫腻?
随后,他再上书奏折一封,写明江南如今的危局,并提出解决方案,不仅提供解决方案,还直接提供了朝廷亟需的十万三千石粮食。
他知道朝廷一多半的人都被吴王收买了,所以他只字未提吴王造反的阴谋,就为了自己的这份奏折能呈到皇上的面前。
再加上杜文郁给他的请封,皇上自然就会重视他,派他来收拾江南民乱的烂摊子。而江苏巡抚之职,是最合适的。是一省最高长官,方便调令任何部门配合工作。
所以,当天下人都在惊疑的时候,桓颢对江苏巡抚这个职位却是早就盘算清楚了的。秉笔太监王康安来宣读圣旨之时,他心里也不过是升起一种尘埃落定之感,并未有太多的惊喜。
能坐在龙椅上的人,生性多疑,是刻在骨子里的。
姚旻身为江宁织造署郎中,是皇上安插在江南的耳目,深受皇上器重,可直达天听。皇上十分信任姚旻,就连两江巡盐御史这样的大肥差都交给他兼任,便可窥见一斑。
所以这么多年来,吴王一点点壮大,朝廷都没有任何警觉,就是因为姚旻为他遮掩。
可如今,江南发生饥荒,皇上命他掏三十万两白银赈灾,姚旻居然抗旨,这不得不引起皇上的猜忌。
吴王或许算准了姚旻不敢出卖他,却独独算漏了桓颢在背后推波助澜,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桓颢已经一跃成了金陵的老大。
当然,在他面前,桓颢依然只是个小老弟。顶多会让他控制得铁桶一般的江南出现一丝漏洞。
吴王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桓颢。
*
离开滁州前,桓颢骑马去见了一趟昔日的顶头上司杜文郁。
桓颢穿一身绯色绣锦鸡圆领广袖官袍,气度雍容,朗月风华。他薄唇轻抿,躬身向杜文郁作了一个揖:“多谢杜大人的提携之恩,子熹没齿难忘。如今江南动荡,吴王狼子野心,随时会举兵造反。滁州的清流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金陵锁钥,亦是抵御叛军北上的第一道关口。届时还望大人能够与子熹同气连枝,守望相助,将吴王叛军抵御在清流关以南,莫要使得其北窜作乱,荼毒沿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