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陌上归(65)

作者:胡马川穹 阅读记录

首先要择选没有瑕疵光滑挺直的高粱杆,用刀片切割成一段段的合适的长度备用。其实编制起来最难的就是把一截一截的高粱杆之间铆接好,有时候一个不注意手上的劲道没有掌握好,先前编好的部分很容易就全部垮塌了。

高粱秸秆的表皮很硬很皮实,但是它的内瓤呈白色很软,很适合做成一些立体的东西。在爸爸的指点下,弟弟用小刀挑起一根最长的秸秆的表皮,挖去内瓤后轻轻一弯,再用细线固定好,有四个弯角的鸟笼子底座就成了。又用锥子在上面上钻了小眼,把另外的四截秸秆的接头部分去掉表皮,用内瓤铆接在底座上面,笼子的大致框架就立起来了。

再把其余的秸秆小心地斗接在笼子的各个面上,不过大半天功夫,一个精致小巧的鸟笼子就完成了。爸爸看得一时手痒,也拿了高粱秸秆和工具来做。结果编编停停的几天功夫后,一个有着一上一下两层的小楼阁做好了。

最下面的一层有六个面,每一面都是由齐齐整整的秸秆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其中的正面上有一扇可以活动的小门。上面的一层有四个面,还专拿了秸秆的顶端用火烤弯了,成一种翘翘的房檐格式。最上面还费心思做成亭子的形状,顶部还有一个尖尖的宝顶。

小楼做成功之后,在灯光照射之下高粱秸秆特有的那种圆润光滑的玉黄色泽一下子就出来了,象是贺秋秋从前看过的那种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光彩照人。弟弟韬韬看得眼热,也央求爸爸帮忙,自己又动手做了一个。

大概是熟能生巧,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楼阁不过七八天工夫就做好了,放在炕上果然是熠熠生辉,来看的人都赞不绝口。连贺韬韬自己有时候都不能置信,自己竟然在爸爸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样一件繁复的作品。

也许是那种成功后的喜悦,让贺秋秋对于各种各样的手工突然起了莫大的兴趣。在这个时候家属大院里也开始流行一种用旧挂历编制门帘的新手工。贺秋秋特特央求跟了妈妈去别人家里仔细打量了,回来后就把家里往年的旧挂历、剪刀、胶水、曲别针收罗好准备大干一场。

把曲别针用钳子扯直后再从两边弯回来,各留一个小孔就行了。将旧挂历裁成四指宽的细长条,再用剪刀剪成中间宽两边窄的形状,涂上胶水后把弯好的曲别针包裹在里面,慢慢地对称地往里折卷,最后一个小小的门帘的小部件就做好了。

做手工是培养耐心的最好的办法,但凡一着急手脚难免就变得急躁,作品也就意味着失败。一个又一个的小部件做好后,一副雅致的门帘就渐渐地成形了。因为是旧挂历做成的,上面还隐约看得到花花绿绿的纹路,却又显得极干净利索。贺秋秋特意把它悬挂在自己房间的门上,穿进来走出去的,感受门帘拂在脸上的滋味。

看到女儿对这些手工特别感趣味之后,李明秀心里头有了别的想法。

在南方人家的女儿长成之后,手里没有几样像样的女红是要让人耻笑的。像她自己结婚的时候所用的枕巾床帘,后来生了小孩后孩子身上用的包被全部是自己亲手裁剪亲手绣制的。现在虽然已经不时兴旧时的做法,但是掌握一门技艺也是没有错的,最难得的是女儿自己有这个兴趣。

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一时没有学会,但去长长见识总是好的,反正离上学还有些日子。仔细打听过后,听说耗子店里头就有个妇女的老母亲绣活做得极好,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农闲了都喜欢在她跟前跟着学些绣艺。这位姓杨的老妇人还会一手极难得的“绒绣”,绣出来的东西颜色鲜亮生动,但凡看见过就没有人不喜欢的。

贺秋秋跟了妈妈一大早就出门,还特地提了一块自制腊肉和两斤老白干上门。那位姓杨的老奶奶倒是一位极和气的人,知道母女俩的来意后也不打推辞,立刻把客人让进屋里暖和的炕上,又从炕头的矮柜里取出几块已经绣好的绒绣。

贺秋秋从前只听说过这种绣艺,一见之下不禁大为惊异。

这是一幅富贵牡丹图,在平整的布面上大朵大朵的的牡丹花色彩妍丽,层层叠叠却花瓣分明,枝叶脉络清晰,摸在手里竟然有一种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绣图左上角有一只极细巧的蝴蝶,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见其触角及尾翼,端的精致无比。心内只有无限叹服,对于妈妈为自己找的这位老师傅自然是千肯万肯的了。

绒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用有规则的斜针按网眼一格一针绣制,每针就是一个椭圆形小色块。一幅绒绣少则几万针,多则须几十万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