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逃荒:我靠系统扶持一代帝王(164)

作者:小色 阅读记录

谢家是谢六郎和谢大吉两个牵牲口,高氏和徐氏坐车。

槐树村的队伍,家家户户都有板车、牲口,两边青壮各自抄着家伙什,谢五郎和谢大同一人拿一把刀跟在两侧,看起来不像是逃难的,倒像是走镖的。

就差在脸上刻“不好惹”三个字了,一路走来,不管遇到大小规模的逃难队伍,总归是没人敢惹。

一天后,就走到凌志县的边界,过了前面的小舟山,就出了凌志县。

这会儿,迎面偶尔能看到往西的流民,有三三两两的,有单独上路的,全都面黄肌瘦,面上有迷茫忧愁之色。

大家都忍不住好奇的多看两眼,流民多是来自清河、五陵、黄石等西南边的百姓,要去往东边泾州城。

这些人却是自东向西,反向而行,难道是东边哪里又遭灾了?

眼看日头偏西,大家正打算去个人问一问情况。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身上穿着长衫,头上戴着儒巾,面相文雅,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

这位儒生身旁还走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带着是七八岁大的小子。

儒生一边走,一边冲他们招手,“不能走了,前边不能走了,你们从哪里来的?快退回去,改个道吧!”

谢二郎迎上去,拱手作揖,“老丈,敢问前面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不能走?”

“你们是走镖的?快改个道吧,前面一伙流民占了鹰嘴崖,你们带着这么多车和牲口,到了那里就是给人家送口粮的。”

这会儿双方走近,那老丈迎着夕阳,光线将他的脸照的十分清楚。

孙氏轻声“咦”了一下,惊喜道:“是梁先生,是我娘家村里的教书先生。”

说着快走几步上前,急急问道:“梁先生怎么在这里,村里人呢,都去哪了?”

说着跟那一男一女打招呼:“梁家大哥、梁家大嫂,你们怎么没和村子里的人一起走?”

梁先生努力打量她,想在记忆里搜索她的名字。

梁家嫂子道:“是老孙家的二妮呀!那都是你们村的人?你们也要往泾州去的吧?”

孙氏点点头,热切的盯着梁家人,急迫的想知道她娘家的情况。

梁先生道:“我们本来和村里人一起走的,到了鹰嘴崖,他们全都投靠了山上的流民,跟着人家上山了。我看那些人成不了气候,恐怕还会招来灾殃,就和家人返回来了。”

第124章 几个鸡蛋一条命

这会儿谢大郎、谢三郎和谢湛都已经走过来,谢湛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肯定是有心人利用流民生事,恐怕要出大乱子。

谢湛问:“他们拦着路不让走吗?”

“让走,每人要交一两银子,不交就两条路,要么上山投靠他们,要么原路返回。”

大家都抽了口凉气,一人一两银子!这年头家户人口都多,一家按十来口人算,那就是十两银子,别说灾民了,就是没遭灾的时候,也没几户人家能凑出来,可真是敢开口。

谢湛皱皱眉,这个要价一般商队和镖队都能拿出来,明显卡的是百姓,这是故意逼着百姓上山,趁机壮大队伍的。

“山上的流民大约有多少人?”谢湛问。

梁先生叹息着,“听他们说,这几日上山的已经有两三千人,之前的不知道有多少。为首的是一个叫张乾灵的人,这人是个道士,曾在西南一带活动,颇有些威望。西南遭灾的百姓大多听说过他,此人在鹰嘴崖自称太平王,打着救民安民的旗号,招揽过路流民。”

谢湛心里叹气不已,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如果流民只是缺衣少食,勉强挨到泾州城,只要刺史还不想掉脑袋,只要泾州王对自己的失误有一丁点弥补的意思,哪怕只是迫于朝廷的压力,出面赈灾,百姓们就会有一条活路。

何况每每这时候,城里的富商贵人们,都会出面设粥棚施粥。

但是,流民一旦被人蛊惑,成为别人野心下的棋子,那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梁先生道:“他们遇到流民先招揽,说什么跟着他们有粮吃。百姓们一路饥荒,好不容易到了这里,一听有粮吃,就什么都不管了,都跟着人家上山,队伍就越来越壮大起来。”

说着去看孙氏,“村里人都上去了,你爹娘、还有你的弟弟弟妹,一家子都去了,你小侄儿……”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下,语气有些犹豫。

孙氏一急,跨上一步,焦急的问:“我家小侄儿咋了?”

梁大嫂拍拍她的手臂,“你看你着急的,我们都不敢告诉你了。”

谢三郎上前去,扶着妻子的手臂,一手在她肩膀上拍了拍,无声的安慰。

孙氏缓缓神,道:“你说吧,我没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