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平步青云路(30)
指定是被沈莲自己扣下了。处了那么多年的妹子,内里是个什么样,沈恪还能不知道?
沈恪只有巧儿这么一个闺女,怎么可能允许被个外嫁多年不回,感情早就淡了的妹妹欺负?
第18章
◎入学◎
既然想要帮家里创造点经济价值,沈锦直接泡进了书坊,专门找那些医药相关的书籍来看,打算从里面找出一些关于药性与种植相关的知识回头提供给二哥。他学过那么多年的中医,实在不想就这么放弃,能帮家里做点事也挺好。
沈家私塾关门了,现在除了几个已经交了钱还没能出师的学识字的小孩,只有沈锦和赵子刚还在这里学习。
甲班其余人都过了县试,一般来说算是出师,以后要么去找其他秀才继续读,要么回家自学,已经没有多少可教的了。赵子刚没去参加今年的县试,现在还是一介白身,加上还打算和沈锦联络加深交情,索性厚着脸皮留了下来,并没有要回自己的学费。
而乙班那些还打算继续读下去的学子,则是被老爷子找关系送去了本镇另外两家私塾里就读去了。
沈老爷子教书一生,不敢说有多大的成就,至少举人弟子还是有那么几个,还有一个还考中了进士,据说如今官运亨通,给老爷子送节礼也送来了很多孤本与大儒注释,存放在自己卧室内部的小书房内,平日从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连晒书都是自己亲力亲为。
沈锦中了童生后,沈源就对沈锦开放了小书房的使用权,爷孙俩不再是一教一听的相处模式,而是互相讨论。沈源有着古代人对文化的即时式理解,沈锦有年轻人活跃的思维,爷孙俩经常因为某篇文章的某个句子吵得不可开交,直到把另一方说服,或是双方共同开发了新的理解方式为止。
沈家人对此逐渐习以为常,并发展出时常拿着瓜子水果之类在一旁看热闹的习惯。其中以急于做“胎教”的徐若娘最为热络,每次必到。
名副其实的吃瓜群众。
今年的院试放弃后,下一次就得等后年,时间还宽裕。作为县案首,且是名列前茅中了童生的本镇学子,知县大人必然是要安排时间见上一面。
只是得来的好消息,让沈锦懵了一下。
“大人是说,推荐学生去府城的府学读书吗?”
确定是府学?不是县城的县学?一步登天了吗?
知县姓刘,据说是临廊郡本地人,考中举人后屡试不第,补官到清水镇做了个正八品的芝麻小官。不过人还不错,没听说有贪赃枉法的事情发生,平日处理案件和维护治安也算尽心。
虽然也会收些小贿赂,但那是商户为了巴结上峰,减少自家麻烦的“必需品”,算是地方官心照不宣的灰色收入,倒也没什么。
刘知县摸了摸留的好看的胡须,看向沈锦的目光带着和善。
“没错,本官在府学有些交情,你天赋好,与其把你送去县学那等熬时间的地方蹉跎时间,不如直接推荐你去府学。
只是,府学和县学不一样,县学可以免费收排名前列的童生,府学那里至少得是秀才才能入学,童生只能算旁听,需要缴入学费,伙食与住宿费也是必需。
你可以回去和你祖父商量一下,看看是去府学还是县学,有了答案再来找本官讨要推荐信便是。”
沈锦拱手道谢:“学生明白,多谢大人指点。”
按照当前已知的资料,主管清水镇这边学子的县学是分属于桃花县,兴水县那边没有县学,学子也会到桃花县这边就读,而府学则是得去临廊郡郡城就读。
且不说两地距离,多久能回家探望一次,桃花县周边不算什么富裕丰饶之地,没出过几个出息的,县学据说只有两个举人,分别是院长和一名教喻,也兼任副院长,其余夫子全是演讲经文多年,自觉年长放弃科举的秀才,讲的也不算多好,想在这里学识进步,希望极少,除非能得到那两名举人的青眼,拜个老师。
府学中举人教喻十五名,总教全郡城各地来求学的学子,至今也不过几十个,加上交了赞助费的商人之子,也凑不出百人来。也有秀才做夫子的,但非廪生不可入职,教学那些成绩没那么出色的秀才,以及旁听的童生和商人后代,只有每月特定时间里,才能听到某些有时间的举人讲课。
但是府城和县城的消费水平,绝对不亚于前世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部分发展更好的省份可能差距更大。
回到家,把刘知县的话跟家里一说,刚还兴奋的不行的长辈们瞬间安静了下来。
犹豫了半晌,陈氏看了看已经见怀的二儿媳,心里盘算了下家里还剩下的花销,再看看还一脸稚气的年仅七岁半的儿子,皱着眉头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