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平步青云路(102)
这么一支在贵人眼里看着不太起眼的首饰在平民中已经是极好的,十两银子虽然不便宜,很多生活还不错的百姓咬咬牙也能买得起。沈恪估摸着两地的距离,打算让弟弟找人管店,自己负责出货,兄弟俩合伙做生意,自己这边还方便照顾老人,两边一直有信件往来的话,相信也不会再担忧对面了。
沈锦也可以安心在京城当官做事了。
第58章
◎翰林院◎
家里都不愿跟着上京, 几个小的虽然对京城有向往,但拗不过各自的父母,不得不罢休。
沈锦虽有些惋惜, 想到两地距离也不远, 哪天能空出时间来, 请个几天假回来看看也不耽误什么,就不再计较。着人把班云庐托自己带给他爹娘的信找出来叫小豆子送去, 着重让他帮二老念信,如果有回信也帮着写写。
班云庐妻子还在坐月子,夫妻俩暂时没法回来, 总得让二老知道自己已经有孙子的事情。
关于祭祖的事情自有族长筹备安排,沈锦到时只需要出个人就是, 根本不用操心。
在家的几天他过得极度舒适, 吃喝有亲娘照看,还有小侄子小侄女逗弄。爷爷和爹的目光永远是自豪且慈善的,邻里的态度也不再含酸捻醋,沈锦只需要顾着两个已经大些的侄子学业, 其余都有家里人帮自己去做。
可算理解, 前世那些“巨婴”是怎么来的了。
巧儿如今也十六了, 已经开始相看。因为小叔叔改换了自家门庭, 连带着小姑娘的亲事都顺理成章提了一级,从秀才或是地主,跃升到大商户或是举人后代中挑选。
小丫头性子温柔但内里坚强,跟着弟弟学了识字, 又跟着爹爹学了做账本和算数, 针织女红也是拿得出手, 还有一手传自陈氏的好厨艺。加上有个出息的小叔叔, 自家爹爹也相当给力,上门求娶的颇有些络绎不绝的味道。
沈恪虽经商,手里的田地一直没少还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农”的户籍。生怕被打成商籍,不仅连累弟弟,自己儿子以后读书也要被人排挤。
如今的沈家也称得上耕读之家,书香传家,又是少有的从临廊郡本地出生的进士,在当地深受重视。孩子们渐渐长大要有自己的房间,沈恪想买下隔壁的宅院,把两座院子打通,对方竟不惜以近乎房价的一半出价,只求让探花郎收自家儿子为徒。
沈锦拒绝了,他现在没心思收什么徒弟,更何况还不是看资质,是以利益“逼迫”收徒。
房子往另一边扩出去的,花了比原本预料的还多一些的费用,买了另一边两座较小的二进院,合并后也能组个三进半,把孩子们送了过去。
之前那户人后悔不已。
等回到京城,沈锦还是第一个返回的,在顾宅休息了一天,就去翰林院报道。
负责带沈锦的是一个同样姓沈的老侍讲,操着一口带着南方口音的官话,个头又瘦又小,看着得有四五十岁。气势却相当高傲,很有点看不起北方学子的意思,对沈锦也没有“本家”该有的照顾之意。
后来沈锦才知道,这位老大人也是前朝旧臣,只是一直郁郁不得志,曾经自己相中想求娶的姑娘因为他长得不如意而另嫁他人,因此敌视所有长得好看的男子。
沈锦听后本能摸了摸自己的脸,一时间竟有些哭笑不得,这算是对自己容貌的肯定吗?
翰林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有的只有几个较大的院落用围墙围绕,中间用小门打通。沈侍讲七扭八拐把沈锦带到一间房中,房里全是前朝到现在的各种记录,有两个还算年轻的官员正在奋笔疾书,不时起身翻找什么书籍,连抬头应酬的时间都没有。
“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办公处了,”沈侍讲连多余的话都不想说,一板一眼的讲解道:“这位是李大人,那个是赵大人,以后你们就一起工作了,有什么不会的就问他们好了。”
二人这时经过,沈锦趁机打了招呼,心里对两人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是那种纯粹的学术性学者,说的再通俗点,是个被长期编撰史书这份差事折磨的没了心气儿的“书呆子”。
不过跟这样的人共事,往往还比较放心。
沈侍讲转身离去,沈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打量起周围来。翰林院作为国家选举人才最后的“关卡”,文官入仕必要经过翰林,“非翰林不入阁”,虽不是一定,但也承担了大半读书人的希望。
沈锦作为探花,原本应该是正七品的编修,但秦池登基后,为了尽快掌握朝堂,在翰林院塞了不少心腹,并允许部分心腹得到“准许其一子嗣不试可入翰林”的恩赏。
而这个恩赐,往往会被这些心腹大臣作为对家里不争气但受宠的儿子的最后保证,一时间不少学业不佳没有功名在身的勋贵官员之子被塞进了翰林院,从八品小官做起,被戏称“非试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