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男配罢工了[快穿](380)

作者:杨柳垂堤 阅读记录

其实,在永宁帝刚登基即位的头几年,大晏朝的国力还不算昌盛,四方蛮夷,也会时不时来劫掠边境,骚扰百姓,边关的百姓们每一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苦不堪言。

文武百官中,也有主张兴兵,扬大晏朝国威的官员。

但是永宁帝深知,先王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平定了齐王之乱,搞得国力衰退,百姓们民不聊生,如今,新君继位,最应该做的,就是轻徭薄赋,让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而不是为了赌一时之气,擅自兴兵。

在江山社稷和百姓福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根本不值一提。

永宁帝选择了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即便被这些蛮夷欺负到头上来了,依然没有擅自兴兵,直到定王十六岁那年,西戎再次兴兵,劫掠大晏朝的边境,掳走大晏朝的百姓百余人,抢夺的粮食和货物无数。

消息传到了京城,朝野震惊。

文武百官们义愤填膺,一时间,出兵西戎的呼声几乎占据了主流。

年未弱冠的定王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缨,希望能亲自领兵,出征西戎。

永宁帝担心弟弟的安危,又怕定王年纪轻,经验不足,本想指定一员老将。

但是定王再三请缨,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示,愿意立军令状,不胜,誓不回还。

无奈之下,永宁帝只能同意。

随后,圣旨下,定王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领二十万兵马,征讨西戎。

定王领兵出征那天,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将军,文武百官和大晏朝的百姓们,都不相信定王能大败西戎,扬我国威。

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

定王来到边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城墙,加强防御工事。

之后,才开始一边有条不紊地整顿军务,一边赈济被劫掠的边境百姓,让他们有粮食可以吃,有暖和的衣服可以御寒,不至于受饥寒之苦。

等灾民们缓过来后,又组织这些人投入了耕作之中。

就在定王一边练兵一边抚民的时候,西戎得知消息,大晏朝的边境来了一个少年将军,听说还是个王爷,是大晏朝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若是把这个人抢来当人质,一定能向大晏朝的皇帝讨要更多的金银珠宝。

抱着这样的心思,西戎又组织了一支军队,快速东进,想要劫掠大晏朝的边境。

本以为,这一次还能像之前一样,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

结果,却狠狠地踢到了铁板。

定王早有准备,西戎大军刚来到边境,就遭到了定王率领的军队的迎头痛击。

一边是劳师远袭,一边是以逸待劳,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更别说,定王练兵有方,指挥得当,西戎大军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只能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定王趁胜追击,带领大晏兵马,将来犯的西戎大军杀了个片甲不留。

征西大将军,从此扬名天下。

之后的好几年,定王坐镇边陲,百战百胜,威服四方,敢有来犯者,保管叫对方有来无回。

渐渐的,以西戎为首的周边各国也学聪明了,知道大晏朝的定王不好惹,有他坐镇边疆的大晏朝,就像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没多少肉不说,还崩牙。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还是别去惹这号人物了。

大晏朝的边境,从此和平起来,百姓们也能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永宁帝在位五十几年,国家海晏河清,国力蒸蒸日上。

周边各国的国君们,都自发地尊永宁帝为主,甚至,还会主动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当人质,以示臣服。

每年永宁帝寿辰,这些周边各国的国君们,还会派遣使者来京城贺寿,给永宁帝送上各种珍宝,或者奇珍异兽当贺礼。

可以说,永宁帝是大晏朝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

同样,定王魏渊,也是大晏朝赫赫有名的战神,和永宁帝一样,青史留名。

后世人提到大晏朝的定王魏渊,都说这是一个有勇有谋,不可多得的将才,永宁帝得定王,如虎添翼。

更难能可贵的是,永宁帝和定王兄友弟恭,君臣不疑,一个全心信任,一个忠心耿耿,共同创下了一个太平盛世。

当然,阴谋论的也有。

正史记载,定王镇守边疆三十几年,周边各国,无不臣服。

这样的能人,竟然没有娶妻,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在看重家族传统,推崇多子多福的大晏朝,就显得太特立独行,也太奇怪了。

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和学者们,对此,都有自己的推论和猜测。

有人说,这是定王想要明哲保身的表现,不娶妻生子,不留子嗣,就是为了打消永宁帝的疑心,明确告诉对方,自己从来就没有不臣之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