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家的现代小相公(570)
刘小丽无处可去,走到了镇上,摸着兜里的两文钱,加上心里的愧疚,不知道该不该去源州。
当年家里没有银子,刘婶子厚着脸皮去蒋家同刘小丽商量,想让她跟蒋铁柱借点银子,往后有银子了就还他,结果刘小丽却吞吞吐吐的说家里最近生意不景气,没有银子。
可蒋家做了多年的生意,怎么可能连几百文都没有呢?
刘婶子开口求,只说让她帮帮忙,银子一定会还的,可刘小丽却是不说话了,只一个劲的哭着说对不起。
后头因为交不上银子,刘小文就去服役了,这一去,便是杳无音信,生死未知,刘婶子有时候想起刘小丽,都控制不住的,有些埋怨她,她虽是晓得不该如此,刘小丽嫁出去,有自个的家庭,没那义务帮她,但对她的‘见死不救’她还是有些无法释怀。
后来刘小丽应是也自责,刘小文去服役后,她自觉没脸,便再没回来,总偶尔的拖人送些东西过来。
这会突然回来,没想着竟是合离了。
不过想想也是,刘小丽嫁给蒋家多年,一直未有所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休好像是早晚的事儿。
刘婶子见着她消瘦苍老的样,什么气都消了,到底是自个肚子里出来的,最后还是心疼。
刘家如今已经不住方家这儿了,吃了饭,刘小丽同刘婶子回了
之后两天,刘小丽都会来店里帮忙,方子晨偶尔的也会同她说些话,对这个女人,方子晨还是挺有好感的,毕竟赵哥儿说过,他早产的时候,刘小丽还送了东西来。
自古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是个好人。
这天晚上,临睡前,赵哥儿同方子晨说,周哥儿经来店里的客人介绍,寻了家书院打算送溜溜过去。
这书院离铺子不算得太远,他们四岁大的孩子也招,问方子晨什么意见?
乖仔同方子晨学,赵哥儿始终是觉得不妥,倒不是怕方子晨教不好,乖仔能得吴老青睐,就足以证明他教的好,可方子晨又要赚外快,又要为来年的乡试做准备,守完义庄,他就要回书院了,哪儿有那么多时间教导孩子啊?
孩子一天天的长,赵哥儿既怕耽误了孩子,又怕耽误到方子晨。
方子晨没有意见,好不好的,得去看过才知道。
隔天方子晨回城后出去打听,搞了半天,竟是个‘私塾’,是个老秀才办的,听闻名声还不错,就是比较严苛。
严苛点好啊!孩子不打不成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王八争先能熬汤,现代人家孩子这个岁数都在幼儿园坐烂两个小板凳了,他家这个,还整天的在家拔鸭毛,他不能让他儿砸输在起跑线上。
而且去了书院,交了新朋友,应该就不会那么黏他和赵哥儿了。
先头三岁,黏糊一点,那都还说的过去,方子晨也觉得大一点了就好,结果是花轿没到就放炮,高兴得太早了。
他每次跟赵哥儿刚你侬我侬,情到深处,这死孩子就蹿出来。他去上个茅房,他都要守在外头,生怕别人不晓得他正在蹲坑。
有时候想想,还是白素贞好啊!孩子一出生就关进了雷锋塔,等出来的时候呢,孩子都中了状元。
这可老大省事了。
方子晨打听一番,大家都说挺好,他隔天就同赵哥儿领着乖仔去了。
是孔夫子开的私塾,就在自家里头开了两间课室,规模不大,也没正统书院那般宽阔,但人孔夫子说了,他只是给孩子开蒙,等孩子大些了,还是要送去外头的大书院才好。
正统书院里头,不止授课,还有君子六艺可学。
大户及世家子弟人脉广,底蕴厚,自是不会把孩子送来这种小地方,可像寻常家庭,银子有是有,但又没多到能单独聘请一夫子的地步,可又想送家里的孩子习文断字,孔夫子这种私塾,就成了不二之选。
听闻这孔祥是个秀才,要说学识有多好那也是没有,当年那届秀才选了九十八人,他好像是垫底的,九十七还是九十六,方子晨已经记不得了,反正就是擦着尾巴上去。
虽只是秀才,不过给个孩子启蒙,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刚到院外,就听里头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方子晨循着声过去,第一间课室里坐着二十几个孩子,大概都是六七岁左右的样子,他在屋子外头看了片刻,脸色有点难以形容。
方子晨有点想不通。
这些小孩,头顶上像插了把圆规,要在天上画圈圈一样,摇头晃脑的,也不知道晕不晕,背书时这般操作是不是就更容易背一点。
小厮刚领着方子晨和赵哥儿去第二间课室看,孔夫子迎面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