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89)

朱襄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每个人往高处走,都是希望自己不再经历劳苦。如果让不应该下地的人下地,那么君王手下将不会有贤能之人投奔。”

朱襄和嬴小政一问一答的时候,荀子用腰间的剑当拐杖,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也看着荒芜却又确实丰收了的田野。

荀子曾以为,朱襄不会理解他的思想,不会成为儒者。

现在他却发现,朱襄或许是他的知己。

儒家骂农家和墨家不知上下尊卑,将君王和贵族拉到了泥地里,说什么众生平等,完是疯话。

难道儒者真的认可有的人就该永远高高在上,有的人就活该一辈子耕地吗?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说得很明白,不是这样。

他们只是实话实说,认为农家和墨家的理想绝对不可能实现。

既然这种事不可能实现,为何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做?这对国、对家、对民都没有益处。一种政治思想,首先要能实现,才能推行啊。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荀子认为君王无定势,荀子还第一次提起“民心”而不是“士心”。

但荀子却又说贤能之人应该从一而终,为天下一统而努力;君臣必须有别,臣子不能自诩比君王更高贵的人。

后世有学者批评荀子这样是卑躬屈膝,谄媚君王,比孔孟品行低劣。

看荀子的生平,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荀子只是看到了当下的大势,选择了一个对当下最有利的政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天下一统。

荀子知道自己会背负骂名。因为他这样做,就是降低了天下原本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士族的地位。

但荀子从不畏惧自己的身后名。只是偶尔,他也会哀叹,心想自己能否遇到一个理解他的人。

荀况杵着长剑当拐杖,走到了朱襄身边,训斥道:“你既然知道,又为何无谓地哀叹?哀叹没有任何用处,只会让你变得颓废。”

“是,老师。”朱襄抱着嬴小政站起来。

荀况颔首:“去做你能做的事。”

朱襄道:“是。”

朱襄和荀子对话的时候,感觉体力不行了的老人,抱着收割的穗子往回走。

“朱襄公!”老人看到了朱襄,立刻脚步轻快地走了过来,好像疲惫消失了似的。

家里藏着土豆,又割了这么多黍稷交税,他的孙儿一定能活下来。这都是朱襄公的功劳。

他身后的小孩也一蹦一跳,好像恢复了活力。

老人放下怀里的穗子,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枯黄的黍稷叶子编成的小环,塞到了被朱襄抱着的嬴小政手中。

老人笑着说:“好久没出门了。我就想着这次出门,肯定能见到朱襄公和政公子。”

朱襄声音压得很低:“谢谢。政儿也很想你们。”

老人很高兴,他和朱襄又寒暄了几句,才抱起穗子,和小孩一前一后离开。

嬴小政在朱襄怀里扑蹬腿,从朱襄怀里跳了下来。

“等等!”嬴小政追了上去。

他本想把怀里的糕饼递过去。想起舅父的话,他咬牙道:“舅父在村口施粥,你们一定要去喝!明年、明年我还想要新玩具!”

嬴小政举起手中的编草环。

老人笑得露出了掉了大半的牙齿:“好,明年还给政公子编玩具。”

小孩也对着嬴小政笑了笑,摸出怀里的草环对嬴小政扬了扬,然后和老人一起步履轻快地离开。

嬴小政待在原地,扬起脑袋目送他们远去。

待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后,嬴小政才转身扑进朱襄怀里。

朱襄俯下了身体接住嬴小政:“我们回家吧。”

嬴小政闷声道:“嗯。”

荀况叹了口气,道:“回去吧,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去施粥。”

朱襄:“嗯。”

他力所能及的事不止施粥。

……

秦国咸阳。

赵王在廉颇败退的时候,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听楼昌所言派人去秦国和谈。

平阳君赵豹非常支持和谈。此战赵国本就不应该掺和,如果和秦国说明白了,赵秦两国都各自退兵,自然最好不过。

平原君赵胜不太支持和谈。不过他们都拒绝了虞信请求派人贿赂楚魏等国,要求合纵抗秦的意见。

在赵王和平阳君、平原君等人看来,长平之战获胜就能得到上党,长平之战失败也不过是失去本就不属于赵国的土地。

如果要楚魏等国出兵,赢了楚魏等国肯定会要求分走上党部分土地,输了赵国还要额外付给楚魏出兵的耗费,怎么想都不划算。

除此之外,虞信的好友魏齐是秦国应侯范雎的仇人,秦王为了替范雎报仇将平原君骗到秦国扣留,逼死了魏齐,赵王用魏齐的头颅换回了平原君。

木兰竹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