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让弟子抄了很多份,让朱襄带走了一份,让朱襄好好整理,阅读并写理解。
荀子还收集了咸阳学宫其他学者的思想,让朱襄一并阅读并写理解,最好是骂人的理解。
朱襄无奈。
难道自己写了骂人的文章之后,荀子会发给其他学者?还是别了吧,自己又不是真正的儒家弟子,真的不好意思骂人。
朱襄这时候倒是忘记,自己连荀子都骂了。
“果然开始轻实务,重道德了。”朱襄叹气,“对如今的士子而言,在入学前便已经习得君子六艺,所以我定下的算术等课程,他们确实可以自学。所以咸阳学宫的老师们认为规正道德更重要,也情有可原。”
但只是情有可原,朱襄并不认可。
朱襄此次与秦王和子楚私下商谈,说起了自己对官吏培养的担忧,并将自己后世那些只注重经义,不通庶务的反面例子改成春秋某个小国家,讲给秦王和子楚听。
现在有许多东方学者入秦。儒家在东方是显学,已经压过原本与他们并立的墨家,几乎成为唯一的思想。
所以咸阳学宫逐渐变成儒家主导,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秦国是以法家学说立国,统一后应该兼并百家学说之长,而不是让一家独大。
秦王柱当时看朱襄的眼神十分古怪。
他虽然知道朱襄说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好,但他真的好想将这些话讲给荀子听。不知道荀子听了,会不会把朱襄逐出师门。
子楚看着自己君父的神情十分担忧。
君父确实不猜忌朱襄,不会用一些制衡的手段。但不制衡,不代表君父不想看到朱襄吃瘪。
君父就只是想看朱襄的笑话而已。
但这种笑话能看吗?如果荀子和朱襄真的反目怎么办?
子楚不好直接劝秦王柱,因为秦王柱现在还没有表明自己要去告状。他只能回去找蔡泽和蔺贽商量反制措施。
他这个太子,当得真是心累。难道不管国君是否猜忌太子,太子都要天生和国君敌对吗?
秦王柱虽然起了一点看朱襄笑话的心思,但也有认真思考朱襄的劝诫。
秦国第一次建立咸阳学宫,也是第一次看到六国学者尽入秦国的盛况。
秦王柱就算在时刻反省,也忍不住飘飘然,忽视了一些问题。
秦国国君不应该沉浸在东方学者制造出的“仁德”夸赞假象中。每一个秦国国君都是冰冷的利益生物,是独裁的王。
他不应该也不能被某一派学说迷惑,法家不行,儒家也不行。
秦国将会统一天下,自然也该将天下学说都抱在怀中,融为己用。
在融合的过程中,秦国必须坚持自己的底线。而这底线,就是无论学者还是官吏,都必须为秦国所用,能为秦国做出贡献。
所以注重实务,是秦国从以前到未来都必须坚持下去的事。
秦王柱就算不直接出手更改咸阳学宫的课程,也该改一改从咸阳学宫选拔人才的科目,以律令和农战为主。
朱襄本来想说,还应该辅助以手工业和商业。但他最终没有和秦王柱说,只私下和子楚说了。
待秦国统一天下,不需要发那么多兵的时候,就需要更注重民生。商业和手工业也是提高民生的重要方面。
子楚无奈道:“我知道。但那是在秦国统一天下后,你觉得我能活到秦国统一天下?”
子楚本来只是半开玩笑,朱襄脸色立刻变差,把子楚数落了一顿。
子楚再不敢提自己活不到秦国统一天下之事,连连保证自己一定当好“秦始皇”,让政儿当“秦二世”。
朱襄提议:“秦二世真的不好听。要不还是把庙号谥号什么的延续下去吧。你是秦高祖,政儿当秦太宗。你看,这名字就不错。”
子楚连连夸赞朱襄会取名,完全忽视高祖和太宗从商朝起就有了。
远在吴郡的嬴小政打了个寒颤,总觉得舅父在说他坏话。
雪姬在嬴小政抱怨后,点头道:“若是谁念叨你,应该只有你舅父了。”
嬴小政道:“对吧!舅父最坏了!”
雪姬失笑。
嬴小政总说朱襄坏话,但又每日都要念一次朱襄,对朱襄想念得紧。
她虽也想念良人,也不像政儿那样每日念好几遍。
雪姬都不由有些嫉妒了。
但仔细一想,她又不知道自己该嫉妒谁。
最后雪姬只是把嬴小政抱在怀里,揉揉嬴小政的脑袋,告诉嬴小政舅父很快就回来。
嬴小政总是很嘴硬地说,他希望舅父留在咸阳别回来。
雪姬失笑。
嬴小政嘴硬,行动一点都不硬。
当听闻朱襄返回吴郡时,嬴小政坐不住了,乘船跑到鄂邑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