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和我推举王翦吗?他就是王翦。”秦王把王翦叫到身边当了一段时间的近侍后,发现王翦虽然年轻,但确实很有才华,此次专门把王翦带在身边,“王翦,今日之后,你就给子楚当家臣。”
王翦跪地:“遵命。”
子楚十分激动。这还是他第一次从秦王那里得到人脉的赏赐。
大贵族的府邸中除了门客,若有实权,还会有享受官吏编制的“家臣”。
历史中的天才甘罗,就曾给吕不韦当家臣。
王翦虽如今的家世不算太显赫,但也是秦国的老牌勋贵了,他想出仕,当然不需要先投奔谁当家臣。
但老秦王将他赐给公子子楚,这含义就不同了。王翦以及王翦身后的家族以后就是公子子楚的班底,王翦和其家族如果另投他人,不仅是背叛公子子楚,也是背叛秦王。
王翦身为贵族子弟,原本打算有了一点名声后,直接凭借才华和家世去秦王身边当近侍。现在秦王把他赐给王孙,他心里其实有点别扭。
不过这点别扭,在听到秦王说“朱襄举荐”的时候就烟消云散了。
王翦脸上浮现腼腆的笑容,向朱襄道谢,心里十分激动。
现在天下人都传遍了,朱襄公有识人之能,他举荐的一定是真正的人才;若谁能和朱襄公成为友人,那么那个人将来更是一定能成为举世闻名的能人。
王翦很羡慕李牧。他与李牧的年龄差不多,李牧已经颇有成就,他还只在战场上当过一次小将,等候家中找机会让他接触宫里贵人。若有朱襄公举荐,他或许能早一些一展宏图。
朱襄看到王翦对他的微笑,忍不住看向李牧。
李牧给了朱襄一个“?”表情。
朱襄心想,王翦这个腼腆表情,真像刚认识时的李牧。
可惜现在李牧已经不再露出他曾经的招牌腼腆笑容,变得对自己的才华越来越坦诚。这一定是没脸没皮的蔺贽带坏了他。
“不用向我道谢,没有我举荐,你也能展现出你的才华。”朱襄道。
王翦没有继续当着秦王的面感谢朱襄,但心中对朱襄的谦虚话语不以为然。
他已经而立之年,虽然饱读兵书,但在战场上毫无建树,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并没有多少真本事。
特别是在赵括的事发生后,王翦心里就更加慌乱不自信。
赵括也是论战没输过。他担忧自己是不是另一个赵括,甚至一度想放弃从军队爬升,寻求文吏的职位。
朱襄的举荐来的十分及时,让他没有放下手中的兵书。
廉颇、白起闲暇时去咸阳学宫讲课时,他一次不落地前去学习,笔记记了一大本,就等着实操的机会。
现在,或许他来到了楚地,或许能遇上这个机会。
王翦很紧张,他很担心自己遇到了机会后表现不好。
朱襄不知道王翦心中的忐忑不安。
战国四大名将,有三个都在他家蹭饭。这三大名将,都是从少年时就自信心爆棚。即便白起谨慎,李牧谦逊,但也对自己的才华很自傲。
朱襄想当然地以为,王翦应该也是同样自傲的人。
其实梳理一下王翦的生平,就知道王翦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在将领的黄金年级,他并未有多少建树。
王翦在历史中生卒年不详,只有后世小说编写过他的生卒年。秦王政登基之前,王翦的生平几乎没有记载,只有在范雎的列传中有寥寥几笔,提到过王翦参与了一次突击的小型军事行动。
根据这次记载,可知王翦当时已经是军中底层士官。那么王翦至少已经十七岁。再者,王翦灭楚时已经是老将,年龄至少五十岁。
后世史学家推断王翦大概出生在公元前287年左右。按照这个记载,他取得第一场可以列入史书记载的战功时,已经四十多岁接近快五十岁了。
而且他还有“随侍秦王政”的记载,也就是嬴政刚当秦王的时候,他都还是近侍,没有资格领兵。
由此可见,他熬了多久才熬出头。
这个时代哪怕是贵族,五十岁左右估计也到了可以闭着眼等死的时候了。王翦这时候才崭露头角,在漫长的等待中,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情。
虽然王翦少熬了十年,但三十岁仍旧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王翦也没有少怀疑自身。朱襄从人群中一眼把他挑出来,他心中不只有激动和感激,还有一种自己都快要放弃却被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认可的救赎感。
朱襄一个晃神,王翦的好感度就飙到了两心半。
他看着好感度列表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虽然很感谢王翦的好感度,但这么突然,让他有一种遇到了友谊版本一见钟情的怪异感。
王将军,一个举荐而已,不至于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