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小仵作(572)
可是到最后,这两人皆是活活饿死。
据说这二人的尸首皆是形容枯槁,身躯干瘪。这活活饿死之人,便是这么一副模样。
玉妃生前十分得宠,当时何等风光。未曾想到先皇故去,玉妃竟落得如此下场,连十七皇子都未能保全。
宫人们提及,也不免唏嘘感慨。
便有人说,是当今陛下不能容玉妃,故而断食断水,逼死了玉妃母子。陛下是三十来岁时,临危受命,得登大宝,然后力挽狂澜。
在此之前,据闻先皇对他颇多忌惮,暗有打压之意,反倒将宠妃幼子看作眼珠子一般。
绿珠也见过陛下,明华帝相貌堂堂,颇有威仪。他出入玉棠宫,倒是对贤妃颇为和气,两人有说有笑,陛下也没板着一张脸。
陛下仿佛也不像能做出这种残忍之事的人。
不过贤妃是陛下新宠,又岂能与旁人一般?更绝不能用明华帝对贤妃的态度推及他的心性。
此事是否为陛下所为乃是一桩公案,然而玉妃死得甚为凄惨,这倒是毋庸置疑。
据闻玉妃死后,其怨甚重,便一直徘徊在这玉棠宫,久久不散。
只不过这些都是下人口里面散出的流言蜚语,倒无人敢拿这些话儿在主子面前去说。
绿珠一入这玉棠宫,她不免心中惴惴不安。
屋子里炭火烧得温暖,绿珠心里却是发寒。
只不过在主子跟前,绿珠亦是不好将心里的恐惧表现出来。
贤妃看了会儿书,她似有几分倦意,于是伸出手指,轻轻揉揉额角。
然后她瞥了绿珠一眼,和声说道:“绿珠,你自入了玉棠宫,总是惴惴不安,这是为何?”
绿珠慌忙匆匆跪下,面露难色,赶紧请罪:“是奴婢胆子小,所以整日里胡思乱想。”
贤妃温声说道:“起来吧!”
绿珠依从起身,然后听到贤妃说道:“宫人们怎样议论玉棠宫,我也不是不知。这鬼神之说,你们素来也信,难怪整日里惴惴不安。”
这话也不仅仅是给绿珠说的。
贴身服侍贤妃的宫婢有素芜、流樱,只是这两位年纪大一些,性子也沉稳,不会像绿珠一样将心思写在脸上。
贤妃将这几个贴身服侍宫婢招在眼前,一起说话,也算是稳定人心。
“陛下为人果决,不过尚不至于跟失势妇孺计较。以陛下为人,绝不会是害死玉妃母子元凶。”
贤妃这番推断倒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她确实是这般想的。
纵然明华帝没那么大度,瞧不顺玉妃母子,也不必将人活生生饿死。彼时他已得登大宝,无论什么原因容不得玉妃母子,想要处置她们二人其实很容易。
只说先帝已薨,玉妃舍不得先帝,故而自愿殉情。
至于十七皇子,彼时十七皇子未满周岁,还是个小孩儿。这个年纪的小孩儿脆弱不堪,发场热说不定便夭折了。
所以陛下如若真心想要处置二人,是不必闹得这般惊天动地的。
玉妃与十七皇子的死法如此诡异,拿必定会议论得沸沸扬扬,这样闹得个满城风雨。
贤妃出身世族,年纪虽不大,心思却也通透。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想来这个诡异传言传入智者耳中,也不过是一笑置之。
不过宫中的宫娥和内侍识字的不多,加上一些神神鬼鬼的传闻,自然对这玉堂宫闹鬼之半信半疑。
只不过有些话不能明说。
贤妃便挑些能说的话加以言语:“陛下如何行事,经年累月,众人皆看得到。至于玉妃为何会如此,我倒是有一个猜测。”
她手掌轻轻按上了一旁书册,目光微凝,缓缓说道:“我等所居皇城又被称之为明宫,实则是修于前朝。彼时天下大乱,□□攻占京城,收复四方,立国大胤。天下方定,可谓满目苍夷,□□也未曾大兴土木,只翻修了前朝明宫,作为大胤皇族居住之所。”
“前朝末期,自然是风雨飘摇,四方生乱。据说彼时民乱四起,乱民甚至攻入京城三次。亦有许多前朝皇室与妃嫔死于战乱之中。坊间传闻,彼时前朝皇族曾暗修密道,以为避祸之用。”
“宫志中玉棠宫记录不多。但我翻阅宫中记录,这玉棠宫是太和二年方才易名。在这之前,此处原名泽坤宫,那么翻阅泽坤宫记录,就十分有意思。曾有宫娥自述陷于密道之中,几日后方才走脱。那时宫里便封了密道,以免宫娥内侍误入,失陷其中。”
“那次封了密道之后,便鲜有宫娥走失的传闻。”
“可如若我们所居这玉棠宫下,仍藏了不为人知的密道呢?”
彼时先帝过世,居于此地的玉妃顿时成为了冷灶。
宫人们刻意谋害未必会有,但轻忽慢待是定然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