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佛系重来2+番外(231)
府试时,检查更为严格了,排队前进的速度都放慢了不少,人依然很多。
只是在这一场考试之后,下一场就不一定能再见了。
好不容易过检,进入考场内,找到号房坐下,收拾干净,点上一盘药香,就等着人都到齐发卷考试。
府试要考三场,考的同样是帖经、墨义、经义和诗赋,最后一场仍是多了两道算学题。
看到这个,清音不由想起之前县试时,很多人就是猝不及防的栽在了算学题上。
县试考完后,不知这些人可有好好补习?她有预感,算学可能会贯穿到院试、乡试,甚至是会试。
若是不擅长,此次科考确实会很吃亏。
这些算学题其实很简单,在她看来,也就是小学到初中水准,再多不可能了。
要是平时大家慢慢磨估计也能解出来,大不了多费些草稿纸,可是他们在这里的考试时间都是固定的,如果时间太长,根本就来不及。
做完最后一道题,清音又将试卷翻回去检查了一遍,见没什么问题,就放下了笔。
这场考试有人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她自然知道是谁,虽然不知是何原因,但她一如既往的表现淡定,让那道目光很快就移开了,清音只作不知这一番打量。
之前县试时打量她的严县令是永靖帝的人,她并不担心。她没留任何破绽,对方能将她如何,最多只觉得她气运不佳便是了。
清音照旧等有人交了试卷,她紧随其后交了上去,动作利落得就出了考场。
某主考官:“……”滑头!
考完府试,离下一场院试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清音正好用来处理下面的事。
没有意外,她仍是在榜第二名。
得到这个消息,清音挥挥手就让兴砚下去,她若有所思的坐了会儿,就抛开了。
等待院试的日子,裴宅上下都觉得是又快又漫长,替清音捉急。
唯有她这个当事人却不觉得如何,手上的事处理完,她就没有再出过门。
直到院试这天,全府上下起了个大早,不到卯时,厨房里就飘散出阵阵浓香,其他人也都各司其职,只脚步皆是放轻了几分。
对此清音已经习惯了,之前每次考试前,府里都是这样如临大敌的紧张,她能说什么?还是老老实实听之任之,叫他们安心吧。
照例被仔细“检查”了一番才获准入考场,面对这样严格的检查,清音只能使用障眼法,这样最省事。
这次院试的主考官大有来头,是由礼部侍郎直接充任,正三品大员下场监考一个小小的院试,实在是叫人琢磨不透。
清音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这位侍郎大人的个人信息,就有些了然了。
这是少有的寒门出身的官员,看来皇帝对此次科举看得很重。
此时入仕,不知是吉是凶。
不过以她目前的情况,不进则退,她等不起。
第116章 青云路(11)
拿到考卷, 照旧是先审题,然后思考答题方向,清音淡定的磨着墨。
院试共两场, 分正试和复试。
仍是考帖经、墨义、经义、诗赋、算学, 另外又加了杂文和策论两项。
杂文和策论就是论文, 二者类型不同。
杂文主议论和抒情,篇幅要求不多,五百字到八百字即可。
策论则是议论当朝政治问题, 是一种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形式。要求八百字到一千字。
清音答题心无旁骛,哪怕考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突发情况, 有过短暂的动乱声, 也都入不了她耳中。
如果连院试这种程度的题都做不了的话,后面乡试会试殿试就更别提了, 与其到时再找难堪, 不如在此时发作出来,罪责也能轻上不少。
或许这么想是有些冷酷了, 但何尝不是一种清醒。
她心硬如铁。自古科举就是千万人闯独木桥, 能过去的从来少之又少。
有多少人从五六岁时开始启蒙,读了几十年书,仍是功名全无的?
太多太多了。这其中各种原因都有, 家贫没有资源者有之,死读书不开窍者有之, 没有任何天赋者亦有之。
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 已经没了任何指望, 却仍然没有放弃读书科举是因为什么?
因为读书已经成了一种本能!一辈子都在科举这条路上奔跑, 已经没了其他技能, 除了读书, 他们什么都不会。
这一部分人,身家性命皆投于科举之上,没有出路。
想要出路就要思变。
如何思变?只能从大环境中釜底抽薪,让那些资质平平的人也能有出路,其他出路。
但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她还需得仔细想想。
院试结果很残酷,但相较于地方上却又稍稍宽容一些,取四十人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