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军赶得及救助的范围,基本都保住了当地的百姓和收成,我们自己的军粮也得到了补充。
“最关键是……义军原本被当作山匪,为当地百姓所惧。经此一战,倒是消除了不少误解,得到那一带众多百姓的拥戴。不但有很多人主动提出要加入义军,今后我们活动起来,也会方便很多。”
最后,萧寻光夸赞道:“谢姑娘不愧是当年神机宰相的后代,简直诸葛再世、料事如神。”
萧寻光先前与谢知秋的相处并不融洽,现在他直接说出这么长篇大论的一段夸赞来,足见钦佩之情,甚至都让谢知秋觉得有点夸张了。
而谢知秋却没有被这样的夸奖冲昏头脑,她仍是淡淡的,谦虚道:“萧公子过奖。”
谢知秋顿了顿。
“若是事情到此为止,那还算好。”
她说。
“但我担心,这只是个开始。”
“辛国没有赢过民间的义军,却只凭一支上千人的小队就击退了朝廷的大批兵马,这足以让辛国宗室探出方国的军事外强中干,远不如表面上强大。”
“怕只怕,他们之后会胆子更大,来得更频繁。”
萧寻光闻言一肃。
他不是没有作战经验的人,凭他对辛国的了解,谢知秋说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发生。
不仅会发生,而且他们在发现方国居然弱得超乎想象以后,会选择速战速决。辛国的兵马,会来得越来越多,来得越来越频繁,直到全面开战。
萧寻光问:“不知谢小姐之后,打算如何做?”
谢知秋没有立即回答。
她站起身来,问:“萧公子从西北赶回梁城,有没有发现民间气氛有变?”
萧寻光先是一愣,但接着马上点头,道:“是有!百姓……对此事都极为愤怒。”
辛军冒充贼寇掳掠边境一事,在民间闹得沸沸扬扬,可谓群情激奋。
辛国与方国本还在休战期。
尽管两国历来不合,游牧民族又有秋季掳掠的传统,实际上就算在休战时期,小规模的摩擦一直没断,但在此之前,辛国碍于协定,好歹没有太明目张胆,发生的冲突都用民间行为解释了过去,不算是官方军队。
可这一回,在方国大肆抢掠的,并不是普通抢匪,他们骑着战马、穿着辛军的衣裳,分明就是正规军!
这已经不是百姓间的冲突了,而是辛国军队的侵略行为!
他们这样遮都不遮,自由恣意地在方国境内横行霸道,抢走方国人的财物粮食,杀掉无辜的普通百姓,回头还说这群穿着军装的人是普通贼寇,根本就是明摆着将方国人当傻子耍!
但凡有点血性的人,都受不了这种欺压和侮辱。
这一回,民间的舆论可算炸了锅。
萧寻光从西北回来,一路都听人在讨论边关展示,听到有人在怒骂辛国军。
其中有不少人受了侵略,于是从北方逃到关内,变成难民。
萧寻光有时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极为压抑的恨意,要是给他们一把刀,不少人说不定真的会去杀辛国人。
谢知秋道:“此事有因有果。北地十二州被辛国占去以后,辛国与我国之间其实隐患极大、剑拔弩张。
“但以前齐慕先主事时,若发生类似的事,他会想方设法平息事态。一般是控制消息传播,禁止谈论,然后再安抚难民。只要给了地和钱,其实大部分人比起上战场,都更希望能过普通的生活。
“而如今齐慕先已死,经过史守成这数月来对齐慕先和齐党的大肆批判,原先齐慕先的人都已经被扫空,就算是与齐慕先无关的主和派官员,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冒头。
“现在,朝中有势力的以主战官员为主,而且是为了反齐慕先而强调自身差异的、最为激进的主战派。
“他们自然不会让这种声音小下去,反而要更加鼓励这种势头,利用这股民意,让大火越烧越旺,以证明自己的正确。”
谢知秋原本背对着萧寻光负手而立,直到此时,她才转过头来。
一轮清光穿窗而入,洒在她身上。
谢知秋半张脸被浅光笼上一层华晕,半张脸留在阴影中,神情沉静得令人害怕。
她说:“我要是想拿回自己本来的权势,就应该强调我数月前就看出辛国图谋不轨,然后一面笼络主战派,一面迎合民意,宣称我赞同立即出兵向辛国复仇,利用百姓的冲动情绪获得支持,借着这股民意的强风,以出战为名,重新掌控实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