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本地郎+番外(31)
那几个人被打断了手脚晕过去,后来被家人找到,在家修养,至于能不能变成残废,就没人关心了。
这几天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是美味面馆雇人来找茬的,老板觊觎李家酸辣粉的生意,想要夺取酸辣粉的秘方,被卫央给收拾了。一时间,众人看卫央的目光都变了,有敬畏,还有欣赏。
至于消息的真假,没人去印证,就是传的越来越邪乎。美味面馆的老板每天脸色铁青,生意每况愈下,还要担心那几个人伤好了回来找她算账。
一群废物,三个打一个都打不过,还被人家弄残了,不敢再去招惹!她就不该一时鬼迷心窍找她们!
卫央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李半夏一心摆摊赚钱,觉得这样挺好,省的不长眼的过来捣乱,二人摆摊的插曲村人完全不知道。
村中的红薯坊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大约能消耗一千斤红薯,产量在一百五十斤上下。这几天院中早就布满了晾淀粉的竹匾,架子上也挂着一排排的粉条,低矮的墙头遮不住,从外面看去,白白的一片,还挺壮观。
积攒了几天,村长就找到卫央商量售卖的事。
卫央和李半夏在县城摆摊,也在宣传粉条。酸辣粉的其他调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只有粉条的来源是个谜。
只要能获得粉条,就能复制这酸辣粉,分上一杯羹。
很多人都在窥视这粉条,有了美味面馆的前车之鉴,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村长觉得李半夏把前期的名声渲染的差不多了,现在产量上来了,她搭二人的车去县城卖。
综合了几家酒楼的生意和价格以后,选定了一家叫汇珍楼的酒楼。李半夏讲述了几种吃法,最终以十一文一斤的价格卖了三百斤,并签订了每月三百斤的订单。
谈拢了一家酒楼,众人精神大振,尤其是村长,兴奋的合不拢嘴。
李半夏想了个主意,他准备了一些干粉条,摆摊时放在旁边售卖,以十五文一斤的价格零售,虽说卖的贵了一点,但是红薯粉泡发起来分量大,比较能出数。而且存放时间长,不容易坏,很多人都买一两斤回去自己做着吃。
他们自己做的粉条不够卖,就替作坊出售,十文一斤的价格拿货,卖多少都是自己的。李半夏更倾向于这种方法,省去了两人制粉漏粉的过程,摆摊时也是顺手的事。
顺便卖干粉条让李半夏的收入多了不少,酸辣粉的调料比较多,不是所有人能接受。有些居民想吃粉,但是又不想吃调料,这回有了干粉条,老板还告诉了几种吃法,汇珍楼的好菜吃不起,就可以自己做了。
红薯粉生意蒸蒸日上,不过赚的钱是有限的,毕竟就是普通的日常吃食。李半夏心心念念的还是酿酒。
高粱在三十天后发酵完毕,卫央每天都大缸边观察,终于能够进行下一步。二人合力将发酵好高粱捞出,滤干水。提前把稻壳清洗干净也上锅蒸了一下,拌入高粱中。
“稻壳能够在蒸酒时上汽。”每做一步,卫央都要给他讲原因,有时候太过专业李半夏不懂,就只牢牢记住步骤。
拌好稻壳后,倒入卫央提前准备好的蒸酒器中,这个蒸酒器比较简单,由木甑和天锅组成,木甑中间有出酒口,用来放置出酒木板。木甑底部铺满稻壳,将高粱填满后,再用布条密封防止跑汽,最后放上天锅,加入河边现提的凉水。
准备工作并不复杂,李半夏承担了烧火的重任,连小小都拿着木块跑来跑去,也试图参与进来。
木柴在灶底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锅里逐渐热起来,冒出水蒸气,等了半天没见什么动静。卫央看了看时间,叫他加大火力,自己则是拿着一只空碗和一个陶罐在旁边等待。
终于,将近小半个时辰,出酒口就开始往下滴酒。
“这就是酒吗?你怎么给倒了?”他看卫央先用那个碗去接,接了一碗后,换成陶罐,结果把那一碗倒掉了。
“这是酒头,容易甲醇超标,会中毒,最好不要喝。”
李半夏听不懂甲醇是啥,只是牢牢记住酒头不能要,会中毒。
蒸了大半天,期间卫央去河边提了好几桶水,这里没有冰块,只能频繁地换水。最后,两人得到了一罐子高粱酒,清澈透亮,闻着一股香味,李半夏没见过酒,此时也想尝尝。
卫央给他倒了一点,亲自喂进嘴里,他舌头刚沾上就开始呲着牙,恼怒地瞪她。
好辣!一点也不好喝。
卫央笑了笑:“是你自己要尝的,反过来怪我。”她不爱喝酒,但是会品,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觉得香气醇厚,口感绵长,直接出乎她的意料。酿造工艺方面肯定是简陋的,难道是本地高粱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