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反派去说书+番外(513)
“这不就看哪方请出来的大神更有分量咯。”有人意有所指的指了指上面。
他们这种看清形式的人早就不在意那些谣言真假, 说到底就是一个挑事的借口, 守旧派借此向革新派发难罢了。
若宁景被州守带走, 则是守旧派旗胜一招,之后定会展开对革新派的各种攻势,届时怕不是整个玉周城要改天换地,县令澹御被撤走,多年来依附澹御而起的势力皆要被打压更替,属于守旧派一方的势力则要接手这处。
而若宁景平安无事留下,那就是革新派技高一筹,玉周城内一切照旧,革新派的势力可以再度往外扩张,而且看情况,极可能是和平遥城联合起来。
莫看他们似乎都毫不在意的笑谈这件事,实际上都是密切关注着,二派之斗从来不仅仅是二派之间的事,而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尤其是他们这些世家子弟,若是玉周城上面权力更替,那对他们的家族都或多或少有影响,转而也会影响到他们自己身上。
平心而论,大多数观望的人都希望是第二种情况,他们并不想看到澹御被迫离开,然后守旧派来接替玉周城。
在澹御治理的四年内,玉周城一年赛一年繁华,各行各业皆是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从此可见澹御治民有道。
更重要的是,有澹御的玉周城,竟让人感觉到了一丝自由的味道。
女子哥儿可以随意出行在街头,和同伴进出茶楼书馆,和男子约会在桥头湖上,他们的身影曼妙,他们的笑容明媚,便是曾经拥护守旧派一方的人,也难免被这样的场景打动,逐渐的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且感受到了美好自在。
对了,他们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由官府组织的节日活动,每每到这个时候,其他城市的人慕名而来,羡慕他们时,玉周城的百姓就格外自豪。
这一切,都是澹御到来后带来的,所以他们不希望澹御离开,所以,景先生要平安无事。
县牢之中。
宁景一身素白,站在牢房内,负手而立,看着狭小高窗外透露进来的一点微光。
地牢阴暗,便是白天也需要点灯,才能看清楚周身环境。
他所在的这处牢房旁边两处都无人,落得个清净,牢房中收拾的干净整洁,还给他布置了座椅字画,床上也收拾妥帖,软被高枕,还点了两盏灯火,照亮一室光辉。
然而,再如何装扮的舒适,也改变不了这里是牢房。
虽然本质目的是保住宁景,按理他是不用来吃这个苦头的,但为了稳妥起见,基本的样子还是要做,而且说实话,牢房确实比其他地方安全,只要宁景待在这里,那就不用忧虑别人用强将他掳走。
宁景收回神思,他走到桌案之前,看着桌上整理好的一沓书册,其简易的用一张硬纸作封面包裹着,封面上书《天灾异志之张三求生路》。
这个书名咋看颇有些趣味,不符合姜朝的主流,但却又忍不住让人想看下去。
这正是当初衡王交给宁景的任务,时隔三个月,他终于写出来了初稿,里面囊括了地震、旱灾、火灾、洪涝四个方面的求生常识,都以张三求生的故事有趣的叙述了出来。
其实,应该还有一灾,便是瘟疫,这一灾,宁景打算把它单独拿出来写一册。
瘟疫这个词,从古至今,令人闻风丧胆,可是每次其他天灾过后,十之八九会伴随这一灾到来,尤其是旱灾与洪涝,死在这二灾里面的人,有时候甚至没有之后瘟疫里的多,足可见瘟疫的可怖。
而瘟疫又分许多种,有轻有重,其中学问颇多,宁景既然要写,就要写的详细全面,不能马虎行事。
要知,衡王要求他写下的这类书籍,是打算作指导百姓求生的教科书,里面但凡有一丝错误,关键时刻可能就会害得千千万万人丧生,这是宁景承受不起的责任,他怎敢随意行事。
将张三的故事拿去一旁,宁景看向自己书写下来的另一册东西——《唐诗百首》。
华夏文化繁花似锦,要说里面的一颗明珠,莫过于唐宋诗词,这些是当之无愧的瑰宝,不论在哪个时空,其都闪闪发光,便是目不识丁的庸人,听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都能感觉到那滔天气势和盛景,念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都能感觉一股勉励由心升起。
这样的瑰宝,不应该埋没在他的脑海里,它应该流传在姜朝的历史长河里,在每一人的口中吟唱。
宁景将两册书籍放在一起,走到牢房面前,敲了一敲木门,很快,就有一牢役走过来,恭敬客气的道:“景先生,有何吩咐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