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她妹妹并没有吃亏,可这事却像一根刺一般的扎在黛玉心里。
一把年纪了,还欺负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她们昨这么出息呢。
越想越气的黛玉,转天就''病''了。
这次没请郎中,而是让叶嬷嬷去请的太医,诊断都是什么郁结于心,气结于胸的。
太医出诊那是要留脉案在太医院的,林如海带着使团出海了,闺女却在外祖母家得这么个诊断…什么意思呢。
贾母原就因着林班和王夫人的临时联手气着了,这会儿黛玉又整这出,贾母更是气上加气。在黛玉用林如海的名帖请了太医后,贾母那边也传出了消息,无他,也病了。
但黛玉不知道呀。
她还以为她外祖母和她一样故意的呢,然后这个误会一直到现在也没解除。总之就是贾母那里什么情况还不知道,但黛玉与她外祖母的嫌隙却是越来越大。
这会儿宝钗过来了,先是笑着说了一回林羽的盆景养的好,随即才将府里的大事说了。
宝钗来意其实很简单,就是荣国府修建省亲别院林家出多少份子。
呃…别误会,宝钗没别的意思,自从当年凤姐儿生巧姐后,薛家走礼明面上都会''参考''一下林家。这次荣国府要建省亲别院这么大的事,各家肯定要出份子的,都是寄居在荣国府的客人,薛家这不是想着别再出现什么误会嘛。
(2)
天/朝人的随份子情结仿佛刻在了基因里,大事小事都会想到这上面。前儿元春封妃的消息刚下来,林家,薛家以及王家和其他亲戚旧故就都随了份贺礼到荣国府。这会儿盖省亲别院了,按天/朝人的习惯肯定也是要出一份礼的。
生,老,病,死,升学,乔迁,升职,盖房……真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礼,没有随不到的礼。
袋玉的消自也不比宝钗的愠
袋王深受林珂影响 她觉得随银子早宝钗过夹前她也在相这事了
黑工如1月思四个比玉秋回搜,玉秋以不用购必备注思考了。黑玉休父怀松灵灬,则,则觉得随跟于走省事,可银子随出去了就跟打水漂没两样。如何能让银子发挥最大的功用,那才是最要紧的。
她本就不是喜欢为难人,爱拿乔的性子,知道宝钗的来意后,便跟宝钗说了一回她送东西,不送银子。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宝钗,薛家随便送多少银子,不用担心踩到林家。宝钗闻言着实松了一口气,她这边确实想要多送些银子,可又怕林家这边送银子,最后一少,好像故意踩林家一般。现在听了黛玉的话,便又笑着问黛玉想送什么东西。
黛玉最开始想到的是林玛弄个那盆栽,她要不要包揽了省亲别院里所有的果树。后来又想到家里那么多的料子,不如包了省亲别院里所有的帐幔等物。在林玛回来前,黛玉又想到了省亲别院里的所有的灯笼……
好吧,黛玉就是不想叫贾家上下贪墨她一枚铜子。
“就这呀,我当什么事呢。”林玛听完黛玉的话,笑眯眯的凑到黛玉跟前,一边示意黛玉喂她喝口热茶,一边笑道:"要我说,就送灯台,灯笼这些就很好。"
找人专人订制一批灯台灯笼,再在明显位置刻上 林氏一族恭贺省亲别院''什么什么的话。
就是这些东西哪天被人拿出去卖了,或是贾家被抄家了,都不怕没人知道它们曾经是林家的贺礼。
黛玉: "…"
宝钗:“……”
真是…好主意!
第68章
这主意好吗?
那是相当的好了。
可这主意却还有个弊端。
那就是如果荣国府犯了什么忤逆大罪,这些刻了字的灯台灯笼又极有可能将林如海拖下水。
好吧,就以林如海是荣国府女婿这一点,想不被荣国府牵连还真有些困难。
既然荣国府坏了事,林家无论如何都无法置身事外,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当下黛玉就拉着宝钗,林一起商量了一回灯台灯笼的事。
为什么要拉着宝钗,那是因为宝钗是商贾呀,她们订做灯笼等物也是要寻商贾接单的。找宝钗,一来是送薛家一单生意,二来也是售后问题不愁找不到人。
东西做得好,大家都体面。东西做得不好, 薛家最先丢脸, 然后才是林家。
宝钗如何不晓得。可这么一单大生意,谁遇上不眼红呢。
没错,就是大生意。
各色灯台两干盏,各色灯笼两千盏,再加各色花灯一干盏,总共凑了五千份。
宝钗也是心气高的姑娘,当年她也不是没想过压众位姑娘一头的。可黛玉却早就不是原著里的软糯包子会由着别人踩着她和林家了。
她是官家干金,自有她的骄傲体面。而且她来荣国府就是历练来的,凡是会让她和林家吃亏的事,都是她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