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566)

作者: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界身巷将所有的米商全都聚集到此地,让他们按照标准的条款公开交易,让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米价的信息……

以上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高绍祥回想自己过去做买卖的生涯,还真的从来没遇到过这种局面。

看来,不止是高家,全京城的那些在家中囤米的大户,全都打错了算盘。

除非今年是个灾年,多地欠收,否则这米价,是不可能大涨了。

不止是稻米,连同小麦、菜油、石炭……全都一样。

高绍祥在心里叹息着——

但他同时又从心底冒出个古怪念头:既然京中的米价能够像这样自我调节,那又朝中何必单设一个市易司?

*

听说京中的米价应声回落,吕惠卿正在当面褒奖蔡京:“元长,做得好,做得太好了!”

蔡京微眯起眼睛:他当然知道,最近这几日米价下跌,并不全是他铁腕治理市易司的结果。

面对吕惠卿的称赞,蔡京理所当然地笑纳了。

但是他又不得不提明远的功绩——这一次,吃独食是行不通的了。

否则万一以后这米价又升上去,单靠他蔡京又没能解决问题,这该如何是好?

于是,蔡京斟酌言语,向吕惠卿解释:“眼下的局面是京与明远,双方合力的结果。”

第240章 亿万贯

吕惠卿与蔡京正坐在王安石的书房中聊着天。

王安石起居一向俭朴, 这间书房里也布置得极其简单,桌上除了一枚安着玻璃灯罩的油灯之外,就再无其他装饰。

老仆上送上来的茶, 也是极其普通的茶,杀青后再炒制的散茶,而后以沸水冲泡。

蔡京与吕惠卿各自品一口茶,对视一眼, 都道:“明远!”

奉茶来的老仆点头应道:“这确是南方来的明郎君赠与我们衙内的,衙内奉了给相公以做待客之用。”

吕惠卿点了点头, 对那老仆道:“你且下去吧!”

王安石的外书房里,便只剩下吕惠卿与蔡京两人。

今日王安石邀了吕、蔡二人到来,原本是要议市易司的事的, 刚开口谈了几句, 王安石便被官家宣召入宫。王雱今日也不在家里,王家便无人招呼这两位。

但吕惠卿与王安石情若师徒父子,以前也发生过吕惠卿留在相府,代替王安石招呼新党臣僚的事。

因此吕惠卿留下蔡京,两人刚好就市易法做一番深谈。适才吕惠卿问起京城中米价回落的情由, 蔡京便笑道:“我与远之是双管齐下。”

他必须把明远拉上, 才能顺利解释京城中的米价为什么会下降。

毕竟界身巷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看似是商人们自发聚在一起,但与明远的安排谋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说,如果没有明远的刻印坊能够及时印刷汴京城中各宗商品的价格,如果没有明远号召修建的高速路能将这些消息送出去,再将货物运进来……也就不会有如今的局面。

蔡京解释了界身巷交易所的作用之后, 又夸夸其谈道:“汉代桑弘羊平准法, 弊病在于官商勾结, 于是无法‘平准’。京此次接手市易司,便着力防止牙人与商旅相勾结,又或是收受好处,从中抬高价格。”

“而远之则是想方设法,将京中各物价格高企的消息散出,引外地客商入京售货。如今既有两条公路在,客商进京殊为便利。”

“如此一来,京城中的粮价便自然而落。”

“此理在明远之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可见一斑,果真用到实处,效用确实惊人。”

吕惠卿冲蔡京笑着点头:“远之那本《经济学原理》,我也看过,难得他竟能将平日里如此寻常的事例,概括成‘原理’,浅显易懂之余,还能叫人挑不出错。”

这两人都是顶级的聪明人,因此说起话来也各自藏了几分。

蔡京此刻听吕惠卿所说,似乎意有所指,是说他在市易司的差事上,只是“挑不出错”而已。

蔡京暗自皱眉,没想到自己在市易司最麻烦的时候自请主持,此刻竟然只得这点评价。

但他也只能好声好气地向吕惠卿示意,请吕惠卿指点。

吕惠卿呷了一口茶,当即叹道:“如今你我之责,便是为人主分忧。须知‘平准’绝非市易法的唯一目的,更要为国家开源,增添财税收入才好。”

蔡京忍不住皱眉:商贸活跃,增加的驻税与过税增多,难道不一样是为国家开源。

但他马上又舒敛了眉头,毕竟吕惠卿的官位远在他之上。以蔡京的个性,万万不会得罪眼前这位。

在能屈能伸这件事上,蔡京做起来没有任何问题,这位刚刚杀入京城官场的年轻官吏当即陪着十二分的小心,对吕惠卿笑道:“吉甫兄难道不是想要在京中也推行交子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