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同人)[HP]现代巫师的骑士故事(56)
*后记*
(1)关于人物
尼什塔尔·莱斯利
构思主人公时我给她的定位是noble,这个词在原著中被菲尼亚斯·奈杰勒斯用来形容哈利的,意为高洁/崇高/高尚的。用于本文女主人公身上则多出另一个含义,也就是它做名词时的意思,贵族。这不是为了强调她的出身和血统,我当时设立女主的母系家庭社会地位较高,为的是她身上能合理地拥有一种曾经十分普遍却在时下显得古怪的精神品质。尤塔·弗利思在《自闭症:解开这一谜团》里写到说她认为自闭症患者身上总有一些再如何引导跟治疗也不能矫正的缺陷,然而这些缺陷可能存在相反的一面:这是一种炽烈或纯洁的道德或才智,但是今天这些品质已经从正常人身上消失,因此在我们其他人看来他们才会显得高尚、荒谬甚或恐怖。这就是我想要加注在女主身上的贵族精神的含义,接受要成为一个“正直体面人”的教育而学得的责任感,而不是铺张、奢华。不过,即使是高尚地遵循骑士之道的女主人公,也大可不必指望她永远如此。作者给角色立人设从来不是为了把角色的内容给圈死,人设只是一个基准,而我们要去用力抓住那偏离基准的反常的一刻,这就是反常。尼什塔尔活得高贵,尼什塔尔活得清白,尼什塔尔活得堂堂正正,尼什塔尔死得不明不白。
我把骑士两字写在标题和文案里,正文却没有提到几回,但它的确是小说的麦高芬。MacGuffin是一个电影术语,指对情节和人物动机必不可少的物体、装置或事件,同时其本身并不重要、不重要或不相关。安格斯·麦克菲尔最初用这个词来形容电影,后被希区柯克采用,不久又扩展到小说中类似的情节。麦高芬手法在电影中很常见,尤其是惊悚片。通常,麦高芬在第一幕中就出现了,接着重要性就开始下降。它可以在故事的高潮出现,却可能在故事的结尾被遗忘。它是某个推动戏剧性发展的契机,或角色们拼命追逐的某种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同时很可能获得不到观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它出现的目的仅仅在于引导观众沉浸于电影体验,本质上则往往“什么也不是”。尼什塔尔的故事是堂吉诃德式的。剧情进行到最后,一切的一切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就如同这个人物本身一样,确实围绕着她在这篇文里发生了许多故事,可假使摘掉她也不会产生实质上的变化——未来还将继续按照原著的轨迹发展下去。全部努力皆是徒劳,所有冒险终成笑柄,骑士精神什么也不是,贵族品质什么也不是。故事中卢平认为世界是聪明健全人的游乐场,可是当前所未有的黑暗降临时,即使是我们的主人公,即使她有天分、聪明、勇敢,照样无法逃离这种黑暗。这种情况下高尚使人更容易被摧毁,爱似乎也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人生不比传奇故事,处处是无妄之灾跟无处上诉。能够彻底拯救人的至高的爱,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在我们身上显现过,仅仅是一个照亮人的理念。为什么女主最后放弃了生的机会?试问当一切都消失的时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爱还有什么价值?
爱格伯特·莱斯利
这个角色的关键词是twist,旋转、缠绕、蜿蜒前行、歪曲、扭曲、扭伤、歪嘴苦笑……这些全是twist的含义。口头非正式用语中,它也有欺骗的意思。
在所有原创人物中(虽然也没几个)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喜欢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主人公。他以布伦努斯的身份出场时遭到了西里斯的讨厌,这和女主角是否对他有好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西里斯感觉他是一个less evil Snivellus Snape哈哈哈,然而爱格伯特相比食死徒时期的斯内普底线可能更低,算是有才无德的典范吧。如果这是一个和平年代的故事,那么他只会是一个溺爱女儿的爸爸,但在危险面前,他隐性控制狂的一面就要引发大问题了。火是这篇文的母题,烈火带走一切。火点燃尼什塔尔的家,见证斯内普第一次杀戮,夺走伊莱生命,象征爱格伯特自尊受辱后失去理智走向疯狂,最后烧掉了作为这个故事的中心的女主人公,于是什么也没留下,看似偏离的剧情又回归原点。众人共乘泰坦尼克号,驶向避无可避的冰山。
爱格伯特是故事里唯一有原型的人物,他的原型是……是方鸿渐(外加一点疯狂的女子高中生成分)。知识分子拼命怀抱月亮,可惜生活是鸡零狗碎。文中没有细写他的婚姻,但爱格伯特对妻子感情并不深显而易见,原因在布伦努斯pov中提到,当然还是老套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后互相埋冤的桥段,就像方鸿渐跟孙嘉柔。好在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坏也坏在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