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策瑜]许君半生(21)
孙权偷眼看了看孙瑜处,知他已经快要撑不住了,决定停止与鲁肃关于屯粮的讨论,转到今日朝会的主题上来。
轻轻咳了几声,便从座上步下来,拂了拂袖,目光扫视着众人——
“有一事倒是有些意思,孤听闻,咱们这边平山越,那黄祖却有些按捺不住了。”
果然,一嗅到些战事的味儿,本已有些昏昏欲睡的武将俱抬起了头。
孙瑜倒并不惊讶。此时本就在预料之中。那黄祖自他统掌江东之时就并不安分,如今见他们平了麻保二屯,自是担心江夏便是下一个被吞掉的,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先发制人。
那黄祖若不要命的攻来,倒是好事,正好省去了奔袭至他大本营处的麻烦。
“然则……”
孙权顿了顿,眼光在孙瑜和周瑜脸上各转了下,接着道:
“此番他倒是谨慎的很,只谴了邓龙前来,好似是想在我柴桑处,小小叨扰一下。”
微微一笑,摆出了一个显然未将此事放于心上的表情——
“仲异何意啊?”
大约顿了有一会儿,孙瑜方才反应过来,这是在叫他。从改名叫“孙瑜”以来,他便极不喜爱这个表字,所幸周瑜倒是不怎么叫,一般都是直呼将军,以至于自己倒对这表字有些生疏了。忙起身还礼,肃容道:
“臣以为……”
“生擒。”
这句话倒不是完全出自他口中的。周瑜不知何时插了进来,与他同时开口,说了同样的答案。瞥一眼过去,周瑜似也有些茫然,看来是未曾在意,便随口说出来了。
“哈哈!”孙权倒未责周瑜逾矩,只大笑两声,便又坐回了堂上。
“公瑾与仲异倒真是一心。”
说罢正正衣冠,复又站起,朗声道:
“着你二人即日赴柴桑,捉拿邓龙。务必生擒。”
周瑜与孙瑜相互望了一眼,目光相接,便迅速闪开了。
许是已经看到了对方眼里的笑意吧。
“臣,领命。”
内室朝会已散,鲁肃却留了下来。
孙权知他必有些话须得私下才能出口,便也只静静囗坐在椅中,等众臣离去。
心里,实际是很倚重此人的,在某种程度上,比信任公瑾更甚。
鲁肃身上,有种稳重与善解人意的气质,更令人容易亲近。
“主公。”鲁肃见内殿已空,便上前一步。
“子敬有何话要对孤说?”
“仲异……身为地方令,怕是本不应出现在这内殿朝会上的罢。”鲁肃没有抬头,还是坐着拱手的姿势,衣袖便遮了大半张脸。
孙权倒是笑了。
“孤以为何事,原是为这个。”孙权以手支颌,手指缓慢的从脸上划过,似有些漫不经心。
“他是孙室宗族。又刚立了功,我见此人是可造之材,便有意擢拔一下。子敬以为如何?”
说到最后一句,他的目光又回到了鲁肃脸上,捕捉着细微的表情。
“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鲁肃忽的将头抬了起来,直视着孙权的眼睛,缓缓说道——
“主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有那么一瞬间,孙权不知究竟回什么好。子敬毕竟跟他多年,自己细微的眼色,感情变化,竟已经能如此体察入微了。
只是,此事的真相,若是他知道了,也必是要吓坏吧。
孙瑜。
孙权在心里暗叹了一声。此人,并非子敬所想,自己可“用”与“不用”的。
反倒是他这个主公,“用”与“不用”,取决于那“仲异”啊。
第十七章 一拳
到了江边,孙瑜才被楼船的架势惊到了。不禁想想,看来周公瑾没了自己,倒是更能才尽其用,在孙权处不便查如今的府库存银,但就这战船的样子管中窥豹,也能猜到现下确是比五年前富庶多了。
正想的出神,肩上却被拍了一下。
“将军还不登船?”周瑜早已换了一火红战袍,笑的温润。
“这楼船,是公瑾督造的?”惊叹之余,便是喜悦,自然随口便问了。
“将军真当我三头六臂?终日里连水军都练不过来。”周瑜挑了挑眉,继续道——
“伯符走的时候,水军还不成气候……我孙吴自据长江天堑,必要有支各面俱佳的水军方才能保得江山无虞。”顿了顿,复又向身后看了一眼。
“战船嘛,多是子明督造的,他倒是颇擅长这差事。”
“末将惶恐。”周瑜身后那人闻言,赶忙把头低下,抱拳施礼。
孙瑜又不禁皱了皱眉。当年他还做主公之时,这吕子明尚人微言轻,几年而已,倒几乎成了周瑜身边的左膀右臂。自己心下倒也清楚此人颇为耿直,可……就是有点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