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嬷嬷见收拾妥当了,就催促,“姑娘,回吧!赶紧的,家里这会子不定怎么乱呢。”
小桃扶着林雨桐:“是啊!谁能想到好好的就地动了。”姑娘就是顽皮,偷跑过来站在海边的石头上看看景儿,就赶上地动了。她当时站的远,脚下的地面猛地一颤,她一下子没站稳,等站起来就不见站在大石上的姑娘了。幸而只是湿了衣衫,人没事就好。
一听是地动了,林雨桐也没多想,脚步就不由的快了。真要是家里的房子塌了,这还能赶过去救人。
也不知道四爷在不在附近,能不能机缘巧合的碰上。
主仆三人急匆匆的,一路恨不能小跑起来,喘息都不匀称了,哪里顾得上说话。疾走了得有小半个时辰,地势骤然增高。得沿着缓坡上去。而在缓坡之上,有一处颇大的建筑群,但看那造型,这不是家,而是一处寺院吧?
那佛塔十三层,这是比较少见了,这算是个极数。
建筑应该非常稳固,地动之后,建筑依旧挺拔,就是说,受到的损失并不大,更不会有人员伤亡。
到这里就能判断出来,原身这个能呼奴唤婢的大家小姐应该是随家人来此地的。来这里能干什么?不过是女眷拜佛罢了。
果然,秦嬷嬷见寺庙不曾受损,就先念了一声佛,“姑娘,快些,怕是老太太该急了。”
不等三人上去,就见几个粗使嬷嬷从上面下来,一看三人就小跑起来,“六姑娘安好就好,老太太正着急呢。”到了跟前,见林雨桐一身狼狈,就不由的惊呼。
秦嬷嬷忙道,“姑娘就在边上看个景儿,捡了贝要给茂哥儿带回家去玩,不想地动了,姑娘摔了一下,让浪头给打湿了。”
好像所有的经历都在眼跟前,主子没离开过她的视线一样。
逃了责罚,又省的对姑娘家的声誉有影响。
林雨桐全程沉默,好似有些冷,又好像受了惊吓。果然,几个人不敢再问,站了一圈把林雨桐挡在中间,进了寺庙。
今儿可不止一家女眷,前来拜佛的人多的很。这会子寺里寺外,和尚香客,来来去去,乱的很。林雨桐连寺庙都没进,甚至于是寺庙的匾额都没看清楚,就被带到一辆马车前。马车上的帘子被两个丫头撩起来,一银发老太太在车上坐着,一见林雨桐就说了一声‘又淘气’,然后赶紧吩咐,“叫三丫头过来,把马车给六丫头腾出来……”说是就说秦嬷嬷,“给你们姑娘把衣裳先换了。”
太乱了,也不是只一家的马车在这里。林雨桐屈膝,没回话也没人挑理,只赶紧扶到后面。后面马车上跳下来个身形高挑,容貌艳丽的姑娘来,一看林雨桐的样子就皱眉,“快些上车,叫人瞧见了成什么体统。”
没有记忆,谁是谁也分不出来,林雨桐沉默着上车,一边由秦嬷嬷和小桃伺候着换衣服,一边忍受着一路的颠簸。
换好了,手里被塞了热茶,她靠在软枕上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儿。
小桃低声嘀咕,“别是着凉了?”
秦嬷嬷就伸手摸了摸林雨桐的额头,“家去就灌了两碗姜汤。”
林雨桐却在闭着眼睛努力的找原身的记忆,可记忆依旧不全,脑子里闪现过一张张面孔,知道这人是谁,然后就是一些家里的事情,许是根深蒂固,所以,间断的还有一些,别的便一无所知了。
但就现在这个情况,知道不知道的,应该没什么大关系吧。
原身是林家的六姑娘,此次是跟祖父祖母来营州避暑的。内宅里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营州是哪里,但林雨桐大略的知道,这大差不差的就在东北,这是一座靠海的边塞城池。林家的二爷,也就是原身的二伯,在此做知州。一行从四月来,到如今都七月底了,还是没听说要回燕京。根据原主的记忆,原主的祖父是一位老翰林,早年中过状元。不会做官,但养的儿子还不差,自从长子林家钦中举之后,他就辞职不干了,不挡儿子的仕途。如今林家大爷已是礼部侍郎。而作为老翰林的老太爷并没有回老家晋中,而是在燕京城外的西屏山上,把一处别院改建为书院,干起来了教书育人的行当。
其实山中清凉,还有一书院的学生,这个时候大老远的跑到边塞,说是避暑,估计也是幌子。可究竟是为什么的,以原主留下的记忆,她暂时也推断不出来。
正思量呢,马车突然停了,小桃探出头去看了看,回过头见主子醒了,忙道:“姑娘,是二老爷亲自来接了。”
林雨桐掀开帘子,有一清瘦的中年男子正朝这边来,一看见她就带着安抚的笑,“莫怕!二伯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