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336)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范夫人低头一瞧,一张笺上拿小楷写了几十个名字。

她端详了一会儿,拿笔圈出了一个字:“此名如何?”

她圈出的是个昶字。

范仲淹刚想说此名甚佳,却又想起了宫里两位殿下之名——一名旦,一名旭,皆从日字。虽说避讳尊名不必避讳到这个地步,但作为近臣,还是小心为妙,尽量不取这等有嫌疑的名字。

而且昶字和旭字形态上就有点像,如此一来,更加不好了。

他摇摇头,提笔又写了一个字。

“昶字不好,改成这个吧。”

他写下的,是个咏字。

第133章

端午节后,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清北大学即将迎来第一届毕业典礼。

赵受益提前和晏殊了解了一下情况,得知这一届的清北大学毕业生一共只有两万人出头。

两万人……

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很让他满意了。

他在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

当初清北大学第一年招生,入学的人数在五万左右。这五万人里,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师从晏殊的不第学子们,来清北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学习准备科举。

科举三年才开一届,每届及第的进士也才不过几百人。这些抱着做着金榜题名的美梦的学子们,绝大多数都尚未圆梦。

进士考不上,自然是要继续攻书,不能说毕业就毕业了。

人家寒窗苦读都是以十年计的,这才哪到哪啊。

今年毕业的那些学子,基本上都是汴梁市民家的孩子,上学不为考科举,只为学些算术写字的本事,出来好找一份工。这些人自然没有皓首穷经的打算,学校里的课程一旦修完,立即就打算毕业了。

按照他们自己或者父母的打算,从学校里毕了业之后,或者是去蒋老板那些厂子里寻个体面点儿的活计,或是在城中哪家商铺行会当个掌柜的。干几年工,攒下些本钱娶个媳妇,日子不能更圆满。

然而,就在数日之前,台阁传出了一个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信息。

端午节当天龙舟会上那场血案,已经传得满城风雨了。即使官府出面清正风气,仍是有小道消息在暗地里流传。

据说官家得知真相后大怒,痛斥那小吏罔顾人伦,丧心病狂,又质问群臣,这等禽兽不如的东西如何能够协助官员,牧养百姓?难道我朝刀笔吏就是这种德行吗?接着又牵扯出了几桩陈年旧案,都是有小吏弄权残害百姓。

皇帝在崇政殿上如何发威、如何怒骂,都与他们这些将要毕业的学子们没什么关系,他们也不甚关心。

与其关心这个,不如关心关心自己将来要怎么糊口。

即使皇帝免了几个宰相尚书的,又与他们何干?难道他们能去当宰相不成?

但接下来的这个消息,就与他们切身相关了。

皇帝打算在科举之下增设一个吏举,一年一次,主要考察算术、律令等科目,只要考上了,就能进官府吃皇粮。

这叫他们如何不热血沸腾!

在那些读得进四书五经的清高读书人眼里,“吏”是绝不如“官”的,能考科举、正正经经的做官,谁会打小吏的主意?但在他们这些只粗粗读了几本书、会算数、通律令的人看来,这可是天降的美事。

以往想要在官府里谋个差事,要么是关系过硬,自己家里在官府中有门路,求爷爷告奶奶才得进去。要么就是花钱买职位,先舍出一身血肉,才能换回一张对百姓敲骨吸髓的入场券。

这两条门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摸不着边的。

而新出的这个吏举,只要能考上,就能进官府。而且也不像科举那样要求高,层层递进,没个十来年考不下一整个流程。

吏举考试的科目,又恰好是他们这几年在大学里学习的内容。

这简直就像是上天给他们量身打造的考试!

大部分毕业的学子都摩拳擦掌,准备在吏举上大显身手。但也有小部分犹疑观望,不知此事究竟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的,又是否值得一考。

此时天将正午,清北大学中心广场前面搭起了一个丈高的台子,待会儿的出师仪式就要在这里举行。台下乌泱泱聚集着数万人,一部分是毕业的学子,一部分是学子家属。

仪式尚未开始,台下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处,讨论着毕业后该寻什么出路。

当然,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讨论出路基本上等同于讨论将在下个月举行的吏举。

“朋友,借过一下,我同伴在前面。”

一个穿着深色长袍、裹着头巾的年轻男子分开人群,找到了在前边占位置的同伴。

他的同伴和他穿着同样的长袍,亦裹着头巾。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