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APH/黑塔利亚同人)鲜花的山岗(48)

作者:远方的小白桦/白桦与红霞 阅读记录

“在我遥远的德国境内

高山耸立峰峦起伏,

在沉寂的山岩之中

生长着钢铁可做战斧。

在我遥远的德国境内

耸立着橡树森林,

最高的橡树茎上

生长着战斧用的木柄。”

正是在那一天,基尔平生第一次自觉地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德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他将诗人的绣像小心翼翼地描画在了日记本的扉页。

“我亲爱忠实的德国!

你也将生出这样的好汉,

他将挥动这柄战斧

把那折磨我的毒蛇斩断。”

灯光在窗户上映出他稚气而痛苦的面庞。九岁,对于痛苦而言还太早、太早了。可他是德意志的孩子,而德意志的痛苦已经太久、太久了。海涅写下这首诗,是在一百年前;而这首诗讲述的故事,还要追溯到九百年前的卡诺莎……

孩子的心是淳朴的。只要有一团火光在黑暗中燃烧起来,他就能像飞蛾似的扑过去,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1933年春天,十三岁的基尔乘火车到柏林外公家小住,不仅是为了见识首都的风光,更有一个宏伟的愿望埋藏在心底:投身到德意志复兴的最前线去。还在慕尼黑老家的时候,他守在收音机旁听着元首激情澎湃的演讲,觉得亲爱忠实的德意志等了多少年,才等到这样一个挥动战斧的好汉!

他至死也不能忘记1933年5月10日的夜晚。柏林的大街小巷都流动着燃烧的火炬,每一团火焰下都有一张兴奋的青春面庞。走在最前面的是基尔伯特·贝什米特。大学生们看他年纪小,就体贴而鼓励地让他打头。

《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歌声一直唱到贝贝尔广场,那里堆着成千上万册书,全都是从洪堡大学的图书馆里搬出来的。不久以前,青年学生们还将它们爱惜备至地捧在手心;可是在那一夜,他们将手中的火炬全都投向了书堆。

街上开来了一辆辆卡车,陆陆续续地运来了更多的书。第一个跳上车去把书投向火堆的,正是基尔伯特。为此他简直可以受到元首的表彰,可忽然间有人攥住了他的脚脖子,狠狠地一拖,让他直接摔在了地上。脸颊火辣辣地挨了两下。一向以他为荣的外公站在他跟前,面色铁青,通红的眼睛透过厚厚的镜片瞪着他。

“混帐东西!干了些什么!”

“这是为了德意志祖国!”他挺直了脊梁,又委屈,又骄傲。

“德意志祖国被你给烧掉了!”外公冲着他吼道。就在这时,前边一个高挑的大学生转过头来,认出了自己的老师。

“施莱格尔教授,您一向爱护我们,我们也一向尊敬您。”大学生彬彬有礼地说,一边把一本爱因斯坦的著作扔进火中去,“您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可是您要明白,这是为了德意志祖国。”

“德意志祖国需要你们把左拉和纪德给烧了吗?”外公惘然若失地看着大学生从卡车上拿起两本新书。

“因为他们不是德国人。”大学生干脆利落地回答,左拉和纪德随即化作了烟与灰。

“布莱希特和托马斯·曼是德国人……”

“他们不赞同元首,而元首就是祖国的利益。”

“这是海涅!亨利希·海涅!”当大学生再次从卡车上抓过一本书的时候,外公忽然疯了似的大喊起来,“难道你们不是读着海涅的诗长大的吗!耶稣基督啊,放过海涅吧!”

就在书皮上,童年时描画在日记本扉页的端庄面容,正严峻而忧伤地望着基尔。他愣了片刻,随即不由自主地扑上前去,想要把书抢过来。

可是大学生已经扬起了手臂。海涅在烧红了的夜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绝伦的弧线,火堆顶端刹那间跃出一簇高高的火苗。年轻的人群为这奇美的景象欢呼不已,焚书仪式慢慢变成了一项花样百出的投掷游戏。

“我三岁时就会背海涅的诗了,所以现在要亲手烧掉他,来向德意志祖国赎罪!”大学生坚定地、依旧彬彬有礼地对着惊呆了的祖孙俩说:“海涅是犹太人!”

……过了许久,基尔才敢抬头看一看外公。那张须发皆白的面孔迎着冲天的火光、沸腾的人群和飞旋的纸灰,好像中世纪那些被判处火刑的受难者。一小块烧焦了的纸片失魂落魄地飘过来,正好落在外公的脚下。

“捡起来,孩子。”他听见外公嘶哑的声音,“读给我听……”

他俯身拾起纸片,觉得好像是在拾起自己的骨灰。这是海涅在大火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这不过是前奏,在焚毁书籍的地方,

最终也会焚毁人民。”

【注】

1、”在我遥远的德国境内……“出自海涅《新诗集》。该诗讲述了1077年的”卡诺莎觐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