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与长生(123)
不过这毕竟是师傅,小妮笑着解释,“师兄对我很好。”
“私底下我不论,可你是我大弟子,这辈子都是。”
“我知道。”
夜风拂起几许,羲和收回手。她方才摸到了发髻,也不知道有没有弄乱。好在夜里不必计较这些,她仰头看望又饮下一口,“不早了,回去歇着吧。”
“如今屋舍无空,今夜姐姐和我一起住。”
“姓白的呢?”
“不要他了。”
小妮歪头,紧紧地抱住羲和,“有师傅在,还要他做什么?”
她一句话哄得羲和躺在那夫妻共眠两载的床上,“你真不怪我?”
“我只是担心,怕姐姐有个万一。”
“……”
两位不似师徒的师徒说了半宿话,却都没有像重逢时的失态。羲和自认没有什么好说的,便把话头丢给小妮。听着她诉说着十四载寻她,又与白孙相知的事情。白孙性子好,说什么都让着小妮。如今师傅找到,小妮挑着好笑的来说,抱着羲和嬉笑着抵足而眠。
次日醒来被嫌弃的白孙敲门而来。羲和坐在梳妆几前睡眼惺忪,眼看着小妮笑着从木盒里翻出白孙的衣带递出去后回来继续为她梳发。
“……”
总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里。
但不论怎么说,成家后的小妮擅长梳发挽髻,手指纤长灵巧的头上纷飞给她梳了个少女高髻。
羲和看着头上松松发髻,虽然小妮说梳的紧实,她却小步行走生怕被颠散了。待到饭后去旁听课堂的时候,看见上面挂着的画像时更觉得如此。平心而论王诩之画着实不错,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但挂在上面,还有下角的祭词很刺眼。
谁家会把这样庄重的画像挂在学堂,而非庙堂?
王诩之心,难言指责。
羲和不得不以恶劣的念头去猜忌她,更重要的是徒孙们都格外讨好她。
晨起一出门,孙伯灵与庞涓二人就送来饭食,又恭恭敬敬的将她旁坐的木几擦干净再送来新一些的蒲团让她入座。
满门师兄弟看着两人谄媚眼色,尽都侧目唏嘘。
但是孝敬师祖是一种诸夏传统美德,也十分符合周礼。羲和对于周礼表以褒奖的人很是受用,她对新入门的徒孙中也就这二人眼熟些,伸手摸了摸头。
“好孩子。”
孙伯灵和庞涓高兴的弯了眉眼,想到白孙大师兄所言,当即跪下问道,“徒孙想要拜学武艺,不知师祖可能相授?”
“我有事要出门,眼下只能教你们一段日子。”
“谢师祖!”
旁处的徒孙们见了,机灵也一同跪谢。
王诩来时正巧看见这堂中盛景,笑着将画像卷起,“我去画一幅无悼词的。”
羲和合心意的答允了。
她坐在后门懒洋洋的旁听,十余年过去了,鬼谷堂上的教学仍旧是那一些。只是随着不同的诸侯林立,此消彼长,都有不同的言论相对,尤其是纵横论。
羲和在王诩和庞涓两人中打转,又扫了一眼孙伯灵。这么长的日子,再回忆历史长流要发生的事情,虽然不能清晰肯定却也依稀的想起了一些人。
王诩,鬼谷先生。
也就是众说纷纭的鬼谷子。
王诩看着仍旧年轻,仿佛只比记忆中长了两岁的样子。但他堂上所传之学越发的成熟,隐约的能听到某些方向。
唯独是纵横论。
年长的徒孙们丢下一个课题,让他们做下准备稍后谈论舌战就是。而年幼者如庞涓等,则是教他察言观色。
此察言观色非小妮那样皮毛,而是看人眉眼微动,手脚动作来窥看旁人心绪。
王诩极擅此道,细心还要讲究细微之处。课堂之上很快只剩这群小子,互相挤眉弄眼或是答问。
而在其外两两分开谈论的徒孙们,也都是热火朝天。羲和侧目看着,偶尔有人说的拳头捏紧青筋尽绽。说胜者洋洋得意,说败者垂头丧气。但不论是哪一面,都有一个有趣的画面。
许多说到一半的,却都忽然转向去到原该被自己口伐的那一方。
“这样算什么?”
羲和后来将这次得来的山药种在药田之中,待到王诩独自过来没有旁人时她才质疑。
“师傅觉得这样不好?”
“于我而言无所谓,可于诸侯而言却不如此。”
谁家诸侯喜欢过来投靠的有才者三心两意?按照如今情形而言,异国之才本就容易本土大臣的排斥,纵然日后有功也可能功高震主,更让诸侯排除异己。且不要说这些说着说着,自己就觉得不妥的转向他地之人。
品行不佳,才艺过人也无用。
且看那吴起,也是求官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王诩坦然笑道,“世间不止一家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