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不疑有他,散去了。皇帝这才开始冲贾宝玉发火,把气都撒了出来:“吃空饷?喝兵血?
朕先前在藩的时候就听说过,竟不知如今到了这般田地了,你们一个个还真能瞒!要不是派的是你舅舅,你也不打算说的吧?”贾宝玉连忙请罪:“不管派谁,臣都得说的。臣职责所在,只是,此事积弊日久,原先的时候他们领兵打仗时,就是一个伍只剩一个人,也要算作一伍,缺了人也要把这名额留下来日后好补充,原是为了建制完整,久而久之就成了这样的局面了。非是原先的法子不好,只是代代相传人把事办坏了。”
皇帝这才回了颜色,又问有何策。他这纯属考试,前面说了,他对平安州民变在‘军事’这个范畴内本看得不算太重,前头已经与内阁学士们商议得差不多了,只因贾宝玉介绍情况充分又提了一下空饷的事儿,这才生出一些考较的心思来。想贾宝玉将要成了妹夫兼小舅子的双重亲戚,皇帝对他的期望倒更重了些。
贾宝玉心里叫苦,他才多大?能有什么见识?就算是理念称得上先进,具体情况也是个囫囵吞枣,回话只能老声长谈。不过在贾宝玉看来,目前情势下,这次民变迟早会被镇压,所以在军事上他就不要乱说话了,转而从民变诱引谈起,认为防乱胜于平乱,另外他对平安州节度使也是一肚子火,不免再说人家两句坏话,最后指出:“既是因吏贪而作乱,则平乱不应单靠剿,否则平而复叛也只是寻常,这个先前的事已经摆明了的,当剿抚并重。”
皇帝反而认为他说得对,本来就不指望探花变将军的,这样的大局观也还凑合了。皇帝又问了两句,太子也到了,贾宝玉又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回,这回说得更流利了些,太子来之前已经急急恶补了一下常识,课本就是贾宝玉写的那份东西,由此太子还提出,周围省份要协助封锁,不让事态恶化,得到皇帝的赞同与贾宝玉的吹捧。
当天这件军事行动就被当成八卦在京城里流传了开来,众人还没把这事放到心上呢,又不是大乱,而且……离京城远着呢!那里又不苏浙等赋税重地,也不是边陲重镇。且是在版图内的,没有失土之忧,还能反到哪里去?不过是平添一件谈资罢了。公主府还是照修,小酒还是照喝,徒忻的婚礼流程还是照走,恭王三天后就陪老婆去了趟南皮侯家。皇帝明发了调兵的旨意之后,居然有了闲心来追究责任了。吴贵妃的父亲、北静王府都有平安州节度使的买卖有些勾搭,北静王不过说了句:“平安州节度使素来看着还算稳妥,圣上明察。”也就是一句场面话,谈不上求情,被皇帝训斥了一番。吴贵妃的父亲被免了职,闭门思过,京城里不少人乐得看笑话。
当然这件事除了八卦效应之外,另一影响就是——
京城诸世家子弟突然之间热血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整天无所世事,到底还是男人,征战是天性,祖上又都是军功起家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算是表明立场也要挽一下袖子吆喝两声。此外一个原因就是,这可是个获得爵位的好机会啊!承平日久,又没个当皇后的姐妹,封爵难着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爵位是降级而袭的,开国至今皇帝都换了五六个了,各家的爵位也都降了不少,当然要借机发个战争财。更兼大家对这次事件的严重性完全没有评估,认为是那种‘天兵一到匪类束手就擒’的戏码,完全不把战争当回事儿,于是,这段时间上书请求击匪的人着实不算少。
贾宝玉一皱鼻子:添乱的东西!他们这些人说是没实职却有世爵这个护身符,谁会让他们当小兵?谁敢让他们当小兵?去了至少是个小军官,但是这些家伙——绝大部分我跟你们全喝过酒,认真读书的不过两三成,倒有一半儿是斗鸡走狗跑马游山的老手,一个个穿衣服要丫环小厮系腰带、吃饭要奶妈把汤吹凉了,冬天捧手炉子夏天抱着冰盆儿,肉炒老了一分就要打厨子、曲儿唱错了一句就要骂戏子……这些少爷兵上战场,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呀!
贾宝玉冷汗出来了,怪不得,原著里贾府完蛋得如此彻底,都没有成功的营救行动——如果有,贾府也不至完蛋得这样惨——原因在这儿呢,能帮忙的全灭了!靠!你们能干啥呀!
这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在听说卫若兰、冯紫英等旧友皆有意投军的时候,更严重了。这些人,有已经袭爵了的,也有未袭爵但因为父祖的关系已经有了荫封的,上了战场,都是将军,不用当马前卒卖命固然不假,但是这世界上有个词儿叫做——败军之将。这样的家伙,是会连累全家九族街坊四邻的。说明白点儿,未来世界有个词儿叫做——领导责任。最大的领导是皇帝,他是不会有错的,剩下的错儿,你们看着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