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成为雍正妹妹之后+番外(1717)

作者:则美 阅读记录

能让雍正这个抠门的人拿出这大笔银子来办事儿,可见雍正对这件事已经忌惮到什么程度了。这十万两银子顺水而下来到江南,这就是一场及时雨,对于那些渴了几年的本部人马来说,只要钱到位了事就好办了。

果不其然,四五天后,早先通政司的眼线被启用,江南的事情一点点的清晰起来,各种消息也汇聚到这里,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就要完整地呈现在海棠面前。

而官府也注意到海棠他们这群人。

海棠他们来到江南的时候,对外宣称是探亲,除了刚来那几天假模假样的去寻找亲戚之外,这群人就表现的忙忙碌碌,然而却没有离开的意思。

既然没有离开,那么官府就想盘盘他们的道,想弄清楚这群从京城来的人到底是想干嘛的?江苏这个地方稍微特殊一些,这里的衙门比较多,如果说江南衙门最多的地方应该算是金陵,然而因为叠床架屋的官僚制度,所以江苏这里稍微显得复杂一些。

以前桂枝跟着他的驸马就在苏州,所以武官在苏州是有衙门的,一般武官不插手当地的治理,除非是驻军将军。然而最近的八旗驻军在杭州,杭州当地的长官是杭州将军,所以苏州这里还是靠文官治理,文官衙门就有江苏省治所、苏州府治所,以及吴县、元和县、长洲县三县治所。换句话说,这里有三级衙门,说得上话管得上事儿的就有好几处衙门。

于是就有元和县的衙役找上门,盘问为什么要在苏州逗留不去?

这事儿让弘昼去应付,弘昼出门的时候嘴里还嘟噜:“没想到有一天爷居然让衙役给盘问了。”

几个衙役坐在堂上,大马金刀的等着上茶。侍卫送了茶,衙役拖着声音问:“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来我们苏州是干什么的?”

弘昼点头哈腰的说:“我们从京城那边来的,来了是为了探亲。”

“什么时候来的呀?来了几天了?亲戚是哪一家的?”

“来了一个多月了,亲戚还没找到。”

“一个月了还没找到?那也不用找了,回去吧。”

事没办完呢,既然办不完事儿,自然不会离开。

弘昼就说:“毕竟是亲戚,还是要再找找的,你也知道从京城到这里有上千里,好不容易来一次……”说着就往其中一个衙役的手里塞了几个银锭“而且还带着一群孩子,人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想带孩子来见见世面。”

见他塞钱,几个衙役笑了,说话就客气了起来:“你这么说咱们大伙都了解,毕竟眼下这个时候又不种庄稼更不收庄稼,没必要急着回去,然而你们毕竟是京城来的,老爷那边儿……”

说到这里,这一群衙役们停顿了一下,都微笑着看向弘昼,弘昼懂,又塞给了他们一些银锭。

这一些人说话才利索了起来:“你们毕竟是京城来的,京城那是什么地方?天子脚下,听说那边的人哪怕街上看到个穿补丁的,说不定都是某些大人物拐着弯的亲戚,轻易得罪不得。所以你们一直逗留不去,几位大老爷心里面也犯嘀咕,这要是照顾的好了倒也罢了,就怕有得罪的地方,万一你们要是在某些大人物耳朵边儿……”

说完之后大家都笑了笑,弘昼也跟着笑:“我当时什么事呢?原来是这事。惭愧,惭愧,出门的时候虽然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是吧……”弘昼压低声音挤了挤眼睛“咱都是普通人,哪有那个体面。只是我们家还想在这里多住一段日子,也不长,就再住一两个月,过一两个月北方就要收秋了,就是让我们住着我们心里面也装着收庄稼的事儿住不下去。只是我们出来这里不懂得规矩,恐怕还有其他衙门的差爷过来,请各位指点迷津,我们该怎么说才合适?”说完又给他们塞了些银子。

小伙子很大方,也很上道,这些衙役的态度特别好。

“按道理来说我们不能说那么多,但是谁让我们和你说话说的投缘呢。”

弘昼点头:“是是是,咱们真是一见如故。”

有个衙役说:“你说你们带了孩子?回头要是再有人上门,你们就说是要给孩子找个好书院,可千万别说在这里寻亲或是做生意。说寻亲只会让咱们大伙一遍一遍的跑过来,你们烦我们也烦,这大热天的,谁想出门。说做生意那可了不得了,各个衙门里你都要打点到,地面上的这些人物也闻着味儿的来上门,只怕你们这点盘缠撑不住几个回合。”

弘昼点头,心里面恍然大悟,心想刚才这三次钱塞的挺值的,再三再四的谢了他们。

这些衙役回衙门交差:“他们是送孩子来找书院的,之所以说是探亲是要找亲戚们打听打听这边书院都是什么样的,亲戚没找到,如今书院那边也没门路,看着还要在这里再待一阵子。”

何园里面,霍大头带着几个小弟烧火,这种天气坐在灶边那真的如酷刑一般。要不是因为这些侍卫信不过这几个混混,甚至连做饭的事都想甩给他们。这些侍卫们把饭菜做好之后,分了一些给霍大头他们。

这几个人看着饭菜挺好的,有肉有菜,面是白面,米是新米,来者不拒,吃的很香。一群侍卫们看着他们把饭菜吃下去这才开始动筷。

安康和百岁和侍卫们一起吃饭,霍大头他们也端着碗凑了过来蹲在一边一起吃。

百岁问霍大头:“老霍啊,你们这边的衙门是不是不祸祸读书人啊?”他不明白的为什么要对官府的人说寻门路进书院?难道说进书院能避免衙门盘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