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番外(89)

作者:天予昭晖 阅读记录

眼看就要过年了,钱也到位,先把天天在皇帝耳边挣来吵去的那几个人的嘴赌上。

然后,皇帝还要张罗一件重要的事情。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是小皇孙朱翊钧年满三岁的日子。

嘉靖说过,等万寿宫修缮完毕,搬进去,明年就要让他开蒙读书。

现在有两件事情,一来,是万寿宫的修缮进度。二来,是世子讲官的人选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由徐阶和他儿子负责。于是,嘉靖把人叫来:“万寿宫修得怎么样了?”

万寿宫曾经是明成祖朱棣燕王时期的潜邸,也就是当年的燕王府,是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正殿面阔九间,纵深五径院落,曾经还因此被建文帝说他逾制。

嘉靖为了自己亲爹升拊太庙,人家本来庙号太宗,他给改成了成祖。

万寿宫也是他在西苑一直居住和修炼的地方,前几年一把火烧了,可是他让心心念念好久。

要完全大修一遍,时间、金钱和材料都不太允许,但经过徐阶父子的努力,已经将主体建筑修缮完毕,至少皇上和皇孙可以搬进去了。

眼看就要过年了,不宜迁宫,看一眼黄历,最近的吉日也在年后。

嘉靖一拍大腿:“那就年后择吉日迁宫。”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那么现在还有第二个问题——小皇孙的讲官究竟该有何人来担任,这是个难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朱翊钧只是裕王世子,不是皇子,更不是皇太子,他以什么身份读书?

皇孙读书倒也不是没有先例,可朱允炆那是死了爹,正经被立为皇太孙。

皇上宠爱皇孙没问题,但也不能不顾儿子死活吧。

第二,朱翊钧虚岁四岁,周岁只有三岁。一个三岁的孩子,首先他要坐得住,其次他要听得懂。

第三,该指派什么官员做他的讲官?是翰林院检讨,还是翰林院编修。

徐阶张口就是:“按照祖制……”

嘉靖打断他:“徐阁老,皇孙读书不是皇太子出阁,不用按照祖制来。”

他说这话,徐阶就放心了:“如此,臣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说来听听。”

“国子监司业,张居正。”

嘉靖何其敏锐,立刻反问了一句:“你的学生?”

“……”

第29章 张居正是徐阶的学……

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这又不是什么秘密,满朝文武皆知,嘉靖自然也是知道的。

徐阶脸上甚至还有几分骄傲:“回陛下,正是臣的学生。”

嘉靖又问:“为何推荐此人?”

徐阶又说:“世子早慧过人,闻则能诵,年仅四岁,已经熟记多部经典。臣以为常人难以胜任世子讲官,唯有相同经历者,方能更好教授世子,为其释疑。”

“张居正年少聪颖,乃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三岁中举,十七岁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正是世子讲官最合适的人选。”【1】

神童的思维和想法往往不被世人理解,普通人只会把天才变得平庸,只有天才了解天才的内心世界,并且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同样出类拔萃,而不至泯然众人。

张居正这简历,纵观整个科举考试的考生,也实属罕见。

翰林院卧虎藏龙,只有张居正,才是那个让嘉靖无法拒绝的选择。

对于徐阶的推举,他很满意,并立即下旨,开春之后,择吉日,由张居正为世子讲学,教授其经史子集。

徐阶心中大喜,领旨退下。

这些年,为了扳倒严嵩这个大奸臣,有很多人牺牲掉自己的前途、自由甚至生命。

政治斗争到了最白热化的阶段,能用的人都顶上去了。但徐阶却将张居正保护得很好,一直让他当一个不起眼的小翰林。哪怕最后无人可用,徐阶也会亲自下场,和严氏父子同归于尽,也不会把张居正推出去。

如果,他徐阶这辈子的政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那就留待他的学生张居正去实现。

曾经有一个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之能士尽在京城。而我看来,兴我王学者并非华亭,亡我王学者也非分宜,兴亡只在江陵。”

以华亭、分宜和江陵是以家乡分别指代三人:华亭是徐阶、分宜指严嵩,江陵便是张居正。

这话虽然不是直接对徐阶说的,但也很快传到了徐阶耳朵里。

整个朝廷都知道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但张居正从不避讳与徐阶的接触,正大光明出入徐阶府邸。但他也能和严党官员谈笑风生,穿梭于两派之间,游刃有余。

这位年少成名、风华正茂的翰林院编修,身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又能游离于刀光剑影之外,徐阶对他的保护只是其次,他本人超高的政治才能才是关键。

张居正一直在翰林院默默无闻的干了几年,前段时间才升了个国子监司业,负责协助高拱管理国子监事务。

徐阶本是想要推举他去裕王府邸,去做裕王的讲官。

但从年初开始,嘉靖就多次在群臣面前提到要让小皇孙读书,给他找讲官。

不管是皇太子还是皇子,都是由太监,也就是他们的伴读开蒙。皇太子八岁(虚岁)出阁读书,其他皇子14岁成年之后封爵、赐婚。指派翰林院检讨充当讲官,跟随亲王一同入藩国讲学。

按理说,皇孙读书,由太监教他认认字,背背文章就是了,用不着正经找个翰林教他读书。

稍微一琢磨,徐阶就知道了其中的用意——嘉靖不喜欢儿子,尤其不喜欢裕王,认为他性情温厚,不够机灵,也不够强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