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番外(511)

作者:天予昭晖 阅读记录

这次朋友小聚,他也带来了自己近期的书法作品,朱翊钧跟着看了一眼。

虽然只练了短短几年,与莫云卿的字比不了,却已然能看出书法大家的潜质。

顾宪成就更有意思了,他今年考了

应天府乡试第一名。

朱翊钧在德安听讲学,何心隐对程朱理学冷嘲热讽,李贽更是大肆批判。

顾宪成不同,他对程、朱二人推崇备至,认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集儒学大成之圣人,周敦颐创建理学之功不在孔孟之下。

他还批评王守仁“无善无恶”之说是来自佛学禅宗,并反对不学不虑的见成良知说。

不管是倡导心学,还是反对心学,倡导程朱理学,还是反对程朱理学,朱翊钧都会认真听他们的见解。

但就跟茶馆里听书一样,听完了,并不忘心里去,也不会影响他什么。

不过,他发现不管是何心隐还是顾宪成,但凡不是只追求艺术,而是在思想境界上有所追求的人,都很钟情于讲学和议政。

不对朝政点评一番,批判一下权相,体现不出他们这些思想家的独到之处。

事实上,他们既不了解朝政,也未见过自己口中的权相。这仿佛是个热门话题,只要敢聊,敢说,就能获得流量。

最让他感兴趣的人是朱国祚,此人与他同年,十八九岁的年纪,却是几人当中话最少,也最沉稳的。

无论顾宪成说什么,纵使他眼神中表达不赞同,也不会出言辩驳,只是安静的听着,仿佛这一场聚会,于他而言,只是个意外,而非他本意。

相比而言,朱翊钧倒是对此人更感兴趣,问起他功名之事。

朱国祚只说参加了今年的秋闱,没中。

这倒也没什么,朱翊钧安慰他,毕竟他年纪还小,好事多磨。

一旁的冯保忍不住在心中感叹,此时的江南地区文化之鼎盛,名士云集,别的地方远远不及。

随随便便一场聚会,未来的状元、阁臣、东林领袖、书画家、收藏家聚齐了。

席间,众人推杯换盏、诗词相和,又吩咐书童铺纸研墨,开始即兴创作。

莫云卿年长,又是东道主,再加上字的确写得好,颇受追捧。

朱翊钧到酒楼吃个饭,莫名其妙被邀请加入一场聚会,不曾想,盛情难却,也半推半就写下一幅行书。

他的书法自然是极好的,不比此时的董其昌差。众人本来没有对这个莫云卿临时拉来的少年当回事,见了他的字,又赞不绝口。

离席之时,有人实在喜欢朱翊钧的字,想留下做个纪念,朱翊钧只说自知拙笔,不该在莫先生面前班门弄斧,赶紧让张简修把他的字收了。

皇帝御笔,哪儿能随意流落人间?

朱翊钧准备离开,莫云卿却仍是对

他依依不舍,那份亲切感,也不知打哪儿来的。

外面天快黑了,他邀请朱翊钧到府上做客,朱翊钧以赶路为由婉拒。

从二楼下来,大堂中央的戏台上,有歌女怀抱琵琶,吴侬软语听得叫人沉醉。

朱翊钧忽的轻笑一声,说道:“琵琶四斤。”

他的声音不大,但也飘进了楼上凭栏而立的二人耳中。

莫云卿和袁福徵对望一眼,看向楼下,人已经走出酒楼,往城外去了。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江南乃鱼米之乡,朱翊钧沿途看到农户收割稻谷,便忍不住凑上前跟人搭话:“老乡,今年收成如何?”

老乡笑得合不拢嘴:“好啊,好得不得了!”把沉甸甸的稻穗儿推到他眼前,“瞧瞧,若年年如此,老百姓何愁吃不饱饭。”

朱翊钧问:“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

农夫估算了一下:“我瞧着,晒干了怎么也得有个二石以上。”

说到这里,他又笑得见牙不见眼。

“往年呢?”

“往年?”农夫额头出现几条沟壑,叹一口气,“唉,那些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大旱之后就是蝗灾,洪水之后就有瘟疫,粮食减半是常有的事。”

“别说填饱肚子,能活命就不错了。”

江南地区算是在遭受天灾最少的,旁边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日子更难熬。

朱翊钧问:“这两年怎么样?”

提起这两年,农夫又脸上喜笑颜开:“这两年光景好,没灾没害,干了就下雨,涝了就出太阳,你瞧瞧,这粮食长得多好。”

“感谢老天爷!”

此言一出,周围的农夫农妇个个双手合十,仰头望天,跟着他钎城的念:“感谢老天爷!”

朱翊钧满意的点点头,转身走了。心道:“谢什么老天爷,谢你们的万岁爷才是。”

走出去没两步,看到田坎上坐着个人,走近一看,还是个熟人。

那人一边和田间劳作的农户说着什么,一边埋头记着什么。

朱翊钧打眼儿一瞧,乐了:这不是又遇上熟人了吗?

他走过去,就在那人身旁,席地而坐:“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不仅对算学感兴趣,对农耕也有兴趣。”

此人正是之前朱翊钧在德安有过一面之缘的徐光启。

徐光启抬起头来,看到是他,也笑了起来:“李兄,你怎么来松江府了?”

朱翊钧说:“我闲来无事,四处游历,正好途经此地。”

他看一眼徐光启手里的小册子,问:“记的什么?”

徐光启把册子拿给他看,上面记的正是各家各户今年的收成。

徐光启说道:“这样的册子我还有几十个,记录了他们有多少亩田,用的什么样的秧苗,插秧前后分别做了什么,粮食产量如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