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番外(266)

作者:天予昭晖 阅读记录

朱翊钧像是看出他的心思,笑着拍了拍他的手:“没关系,你还年轻……”

冯保疯狂给他递眼色,朱翊钧从善如流的转移了话题:“啊……那个,徐先生,他没有来吗?”

他提起徐渭,张元忭赶紧答道:“青藤今日没来。”

“唉……”朱翊钧转身欲走。

在他身后,张元忭站在原地,目送他离开。

但朱翊钧走出两步,却突然意识到什么,又转过身来:“你说,他今日没来,意思是……”

与张元忭同桌的旁边那人说道:“前两日都在,多饮两杯就要发癫。”

此人看起来与张元忭年纪相仿,虽然说的是官话,但朱翊钧能听出他的口音也带着吴语的腔调,想来应该也是他们的同乡。

张元忭见朱翊钧的目光看向与他同桌的几人,旋即介绍道:“这是罗万化,表字一甫,也是绍兴人。”

他又指着另一边,一名年纪稍大一些的士人说道:“那是赵志皋,字濲阳,浙江金华府人。”

那两人见朱翊钧只是个孩子,并没有起身,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下倒是有些疑惑:眼前这孩子虽衣着不凡,旁边还跟着好几个随从,但也不过八九岁年纪,子荩为何对他如此尊敬。

对了,他还提到了徐渭。二人又想起徐渭曾经进京,当过内阁次辅李春芳的门客,难不成这是李阁老家中的小公子?

朱翊钧并不知道他们心中在想什么,视线又重新回到张元忭身上:“徐先生在哪儿?”

张元忭回道:“他昨夜在震川家喝多了,此时正酣睡着。”

朱翊钧又问:“他与你住在一处吗?”

“是,就在不远处的客栈。”

朱翊钧便在桌前空出的那一方坐下:“那一会儿我同你一道回去,你们继续,继续聊,不用管我。”

“……”

张元忭坐下来,一时间不知聊到哪儿了,片刻之后才说道:“万事万物皆起于心,心是绝对‘至善’的本体。”

作者有话要说

“此饼只需银五钱,便于东长安大街勾阑胡同买一大盒矣,何用多金?”

看资料发现,戊辰科进士,后来出了好几个首辅。

此时,与崽崽坐一起聊心学的,是两个状元+一个探花。

第103章 “我不信。”朱翊……

“我不信。”朱翊钧低声呢喃,“若人心至善,还要《大明律例》做什么?”

那边,关于心学,三人正在展开激烈讨论。

赵志皋说道:“阳明公有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朱翊钧听糊涂了,刚不是还说“心”是绝对至善的本体,怎么第一句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他转过头去,小声问出了自己的疑惑。冯保在他耳边笑道:“王门弟子对于四句教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殿下若是感兴趣,可以听听,若不感兴趣,咱们去别处逛逛。”

从第一次听到王守仁这个名字,到看过《武宗实录》中关于他的事迹,朱翊钧对他和他的心学,一直保持着好奇。

不过,心学晦涩难懂,张居正平日也不跟他说这些,他对此了解甚少。

所以,他决定继续听下去。

另一边,罗万化又道:“但龙溪先生认为: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

朱翊钧又问冯保:“龙溪先生是谁?”

“王龙溪,王畿,阳明公嫡传弟子,也是心学浙中学派的代表。”

冯保又提起个名字:“殿下可记得唐顺之。”

“记得!他是戚继光将军的老师。”

唐顺之有一本著作,名为《武编》,戚继光横扫倭寇的鸳鸯阵,正是由此得来,并加以改正。朱翊钧在《纪效新书》中看到过。

此人二十二岁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文能治国,武能抗倭。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

朱翊钧对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之前解除海禁那件事,他翻阅大量奏章,发现早在嘉靖三十九年,唐顺之就曾上疏朝廷,请求复开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市舶司。

不过没多久,唐顺之就在一次海上巡洋的时候,染病离世。

冯保在他耳边说道:“唐顺之是王畿的学生。”

朱翊钧点点头,明白了,又是一位心学传人。

另一边,张元忭说起了一件往事:“嘉靖六年,阳明公即将赴广西征讨叛乱。龙溪先生与绪山先生就对此有过争论。”

朱翊钧又回头去看冯保,冯保知道他要问什么,不等他开口,就说道:“绪山先生就是钱德洪,也是阳明公的弟子,与龙溪先生齐名。”

这边在讲心学,吸引了旁边桌的注意,不一会儿,就有好几个人围了过来。

“龙溪先生质疑了阳明公的四句教,认为一切皆由心之体而来,那么,既然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知、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但绪山先生认为天命之性源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心体就是良知,本无善恶,但人有了私欲,意就有了善恶,就需要格物致知,让心体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二人就此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向阳明公请教。”

有人问道:“阳明公如何说?”

朱翊钧回头,这才发现,周围已经聚集了好多人。

“阳明公说道:我即将远行,正要与你二人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互为用,不可各执一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