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穿大秦+番外(195)
秦武王一听这个典故就明白了樗里子话里的含义,于是在息壤这个地方与他签订盟约,约定不会看任何诋毁樗里子的奏书,樗里子这才安心地去出使魏国了。
嬴政还没听到姜珂讲这个典故,就也懂了她的话外之音。
嬴政并未说话,算是默认了。
姜珂这才安心,随后立刻进入“夸夸”状态,直接将情绪价值拉满,临离开时还特意很贴心地关心了一下嬴政身体最近如何。
那之后不久,姜珂便离开咸阳去往楚国,而嬴政则去往雍城的蕲年宫举行加冠礼。
雍城自秦德公起便是秦国的首都,十九代国君都在这里执过政,有很多秦国的宗庙,作为故都,一些重要的祭祀也还会在这里举行,是秦庭内众多宗正博士们集体商选出来的地点。
君子始冠,以厉其心,男子加冠,代表成年,可以独当一面任职于官场了,至于嬴政这种少年继位的君王,则意味着可以亲临朝政执掌大权了。
他也的确这样做了,加冠礼后,便开始一点点地收回自己的权利。
第一个下手的目标,就是文信侯吕不韦。
吕不韦很聪明,又有魄力,当商人时,他是富可敌国的巨贾,转型成为政治家后,他是权倾天下的秦国相邦,吕不韦辅佐过三代君王,风光无两,声势赫奕,整个七国内再没有哪位大臣能比他更有权势了。
可惜,作为商人,吕不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擅于获得权力,却不懂放下权利,秦王亲政,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解散门客,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敛藏锋芒方可明哲保身。
可吕不韦偏偏还想继续拥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些权利地位都是吕不韦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奋斗所得来的,他当然不想放弃,再一个,突然从权倾朝野的相邦变成一个边缘人,这种巨大的落差是很难接受的。
吕不韦没有越位的想法,可他却挑衅到了世上最不可侵犯的东西——君权。
嬴政是不会让任何人的权利超过自己的君权,王权威严,至高无上,容不得一丝冒犯。
偏偏吕不韦又和嬴政政见不合。
秦国以严法治国,奉商君书为圭臬,可吕不韦是个集百家思想的杂学家,他总是觉得商君书中有些律法太过严格,不适合执行,还奉行义战,这在以统一六国为己任的嬴政心中,是一件极其不合时宜的事情。
如果将吕不韦的想法放在和平年代,是很实用的。可现在是群雄并起的大争之世,他的为政之道与嬴政相左,与当今之世亦不符合,各国之间你不吞并我,那就等着被我吞并吧,所以,只有严峻的刑罚才能控制黔首们一心对外,杀敌得爵。
还有一点,吕系的某些官员更没有看清形势,似乎还想要维持那个只知相邦,不知秦王的旧场面。
下场自然是死得很惨。
这些官员的死亡同样带走嬴政的最后一丝耐心,他终于出手了。
某日朝会上,姚贾站出来率先发难,弹劾文信侯广纳门客,结交官员,对相邦府中的各类门客毫不忌讳,带坏了秦国官员们端正严肃的风气。
姚贾就用是他那灵活的脑子和嘴才在秦庭内混得如鱼得水,他写的奏书自然也是句句严谨,字字可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吕不韦据理力争,试图辩驳,最后甚至想要拉姜珂下水,言说姜长史同样广纳门客,为何无人说她?
可吕不韦却忘记了一件事,如今世上道理并非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不在仁德慈善之人手中,更不在奸佞诡诈之人手中。
道理掌握在身居高位之人手中。
即使吕不韦能将铺满砖石的大殿说出花来,他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重头戏一幕又是一幕,很快又有人站出来揭露了一个大秘密。
郑国是间谍。
其实这事早有苗头,修水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短时间内可能无人在意,可这十年来,秦国一直被制衡在函谷关内,无暇东出,时至今日总有人会反应过来。
只要稍微一调查,就能得出结论。
如今水渠已成,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灌溉数万亩良田,郑国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最重要一点,郑国当年本是文信侯的门客,这其中的勾连弯绕,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秦王大怒,问罪吕不韦,罢黜其相邦一职,令其迁到自己的封地河南雒阳度过晚年,处理好府中事宜后就立刻离开咸阳。